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港支付模式應趨多元


撰文:李秀恒(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在《施政報告》中提及:「香港金融管理局明年會推出『快速支付系統 (Faster Payment System)』,讓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在同一支付平台上進行實時支付和轉帳,以進一步推動市場發展,便利個人對個人轉賬,並鼓勵商戶採用更多元化的創新零售支付產品,以惠及市民。」筆者對政府積極推動電子支付十分認同。

近日,長實宣佈與螞蟻金服達成戰略合作協議,聯營「支付寶HK」電子錢包系統,在香港發展線上線下的移動支付服務。這項協議,是香港及內地兩位首富李嘉誠及馬雲的首度合作,因此引起了商界的關注。

看社會輿論反應,大多數均樂觀其成,因在港業務範圍甚廣的長實,一旦引入支付寶系統,讓用戶或顧客的付款體驗更方便,促進了香港的「無現金」消費模式。不過,仍有部分人認為,香港已有非常普及的八達通支付系統,再引入其他的電子支付模式有必要嗎?

無可否認,八達通在20年前推出時,曾經成為全球獨領風騷的電子支付模式,連外國媒體也甚為推崇讚許。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出現,八達通難免受限於上一代技術,已無法完全貼合當今移動智能消費的需求。

話雖如此,筆者並非提倡取締八達通,因八達通在香港已根深柢固,人人都習慣使用 (尤其長者),沒可能一下子可以改變。但香港既然是一個國際城市,將來亦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發展中爭當要角,電子支付方面便不該落後於人。

現時除了Apple Pay、Android Pay等手機自帶的智能支付模式之外,不少手機程式的支付手段因可以跨平台使用,亦支持個人對個人轉賬,受到廣泛的應用,例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及騰訊的微信支付,不但在內地從街市攤販至大型百貨都可以使用,甚至走向國際。最近有朋友前往韓國旅遊,便在不少遊客常去的地方發現可以用支付寶及微信支付購物消費,甚至連遊客的離境退稅優惠,都可透過這些程式返還至個人賬戶,可謂方便至極。就連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都在全國演講中,提倡學習中國的移動支付技術。

其實,在香港發展智能支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政府已經明確支持這個市場的發展,並已發出牌照進行監管。下一步,就需要電子支付市場的競爭者去研究,如何吸引更多人使用、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若參考內地移動支付的發展過程,最初就是靠著支付平台與商戶合作,推出結賬優惠,才贏得了用戶的口碑、信賴及支持。

值得留意的是,內地在發展電子支付的過程中,因為過於推崇移動支付,有些地方完全不收現金,令到不少遊客(包括港人)手持人民幣卻買不到東西,這會有礙旅遊業的發展。這個反面教材,香港應引以為鑑。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