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麥迪舜醫療集團主席汪曉峰 引領亞洲再生醫學之路


麥迪舜再生醫學中心開幕當日。

在金融圈內經驗豐富的麥迪舜醫療集團主席汪曉峰,憑非凡眼光於商場上贏得一場又一場勝仗後,於1998年開始從事藥廠投資,從此與醫療行業結下不解之緣,後來更涉足再生醫學領域,以宏大的企業家氣魄在香港創立麥迪舜醫療集團,成立全亞洲最首屈一指的再生醫學中心及GMP實驗室,更將美國著名醫療機構梅奧診所(Mayo Clinic)帶至中國,在重重挑戰中,引領亞洲走向再生醫學之路。時代的巨輪,不斷在轉,而每個時代都總有改革者,在走向未來的路上推波助瀾,指引前方,在再生醫學的倡議上,汪主席無怨無悔地肩負起這個責任。

看準再生醫學的未來

對於自己年青時代的經歷,他只是很輕描淡寫地道來:「我在廣州出生,之後往北京讀大學,畢業後在政府財政部門工作,再於1986年前往加拿大讀書,90年又去了美國,一住6年。至1996年,我從美國移居香港,那是基於民族的認同,加上中國經濟開始起飛,並看準香港因特殊地位而產生的機遇。」他表示,一直以來的事業發展,主要集中投資方面,並以藥廠的投資項目為主。「1998年間,我開始投資中國藥廠,前後投資過數十間藥廠,逐漸與醫療行業方面建立了聯繫。其實醫藥行業於過去20多年間,在香港資本市場上都是很穩定的,而且價格一向偏高,因此在香港一直都穩步發展,中藥、西藥,各種藥物都有,我個人更投資過中藥,不過未來的趨勢,一定是再生醫學。」

由藥廠投資到開拓再生醫學業務,這不單是獨到眼光及敏銳市場觸覺使然,還有個人的經歷。「其實在十多年前,我已開始對再生醫學有所接觸。當時有位朋友的太太得了癌症,而且是晚期,很難再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於是嘗試去接觸新的治療方式,當時俄羅斯及烏克蘭已開始做幹細胞的臨床實驗,令我開始對這項嶄新醫療技術有所認識。事實上,關於幹細胞的研究,在上世紀50、60年代已經開始,但到了2009年才有突破性發展,因為美國訂立了再生醫學法,成為了日後再生醫學發展的轉捩點,然後歐盟又訂立相關法例,令再生醫學能藉此規範化,並以美國及歐洲為主流,至近年日本在這方面亦有不錯發展。」面對醫學界的新趨勢,汪主席亦抓緊機會,成立麥迪舜醫療集團,創立麥迪舜再生醫學中心,一步一步朝著成為全球幹細胞臨床研究的領導之路進發。

精英雲集之麥迪舜再生醫學中心

萬丈高樓從地起,何況是一間如此具有規模,並在國際間享有崇高地位的醫療機構?位於九龍灣的麥迪舜再生醫學中心,合共佔地4.6萬呎,以優雅高端的室內裝潢及頂尖的設施,開拓全新醫學視野。中心內設有達國際GMP標準的生物醫學實驗室、腫瘤治療中心和抗衰老中心,並匯集了來自美國、歐洲、日本及香港的知名醫生,提供癌症免疫綜合治療和多種細胞健康療程。此外,中心更同時作為美國梅奧診所亞洲醫療服務機構,提供梅奧遠程會診、二次診療,讓國內的患者不出國門,即可體驗來自美國梅奧診所提供的醫療服務,並以超過3,300項生物醫學檢測為客戶的健康提供最具預見性的健康防護。走在麥迪舜再生醫學中心寬敞的樓層上,目睹各團隊成員堅持不懈地群策群力,誰能明白汪主席在背後所付出的無窮心力?

一間醫療機構的成就,靠的是醫護人才及管理人員的非凡領導與執行能力,由於再生醫學技術主要掌握在西方國家,因此汪主席亦選擇了以「走出去」的方式,每年都會出外拜訪國外不同的醫療機構及權威人士,從中促成了不少跟麥迪舜再生醫學中心的緊密合作,令中心得以持續發展。「很多幹細胞公司、基因公司、疫苗機構、科研公司等等。在過去多年以來,我們至少已探訪了600、700間,然後從中篩選出能長期合作的亦有數十間。我們跟不同的醫療機構、學者合作,更有學者在我們的機構內任職,目的就是令我們之間有一種互動性,有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並成為我們寶貴的醫療資源。」如美國著名病毒學家,愛滋病毒的發現者Robert Gallo便於今年初加入麥迪舜醫療集團並出任董事,將最好的癌症及愛滋病治療技術帶進中國。汪主席指出,麥迪舜有三大使命:成為全球臨床醫生、科學研究者的支持者;成為全球再生醫學產品研發及臨床的重要基地;與成為全球幹細胞治療及生物製品的主要提供者。

為亞洲引進世界級醫療服務

在眾多合作中,自然不得不提跟美國梅奧診所之間長遠合作。他指出:「跟梅奧合作前,我們先從投資他們的研究項目開始,然後逐漸彼此建立關係,其後他們想深入合作,希望可以跟亞洲、中國有所聯繫,於是便有了如今的全面合作。」通過兩地之間的友好合作,就算相隔千里,亞洲的病患者依然可以通過中心的安排,享有在國際聲名顯赫,作為美國各屆總統「御用」醫院的權威醫療服務。

2016年底,麥迪舜集團宣布加入美國前總統拜登發起的「癌症登月計劃」,該計劃目標乃旨在將原預計十年才完成的癌症相關預防、診斷、治療和護理等工作期程縮短一半,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及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也全力參與了癌症登月計劃的實施。汪主席指出,在參與癌症登月計劃的過程中,集團特別關注臨床科研實施、醫療技術及項目甄選、醫療資源之引進等,最終希望將全球範圍內最具權威的癌症技術引入中國,由此彰顯中國參與全球最先進技術研發的必然趨勢。

同時,集團位於中國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東京的多個臨床研究基地,亦將同步參與全球最先進的臨床科研。另一方面,集團又積極跟國內的著名學術機構合作,期望促進再生醫學在國內的發展,如今年4月下旬,集團與北京清華大學合作,共同創立清華大學麥迪舜細胞技術研究院及再生醫學產業基金,希望整合國內外優秀人才及優質資源,將研究院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細胞技術研發、臨床轉化及國際交流平台,以及成為中國權威的細胞技術與細胞治療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規範制訂支持平台。

建立全新商業模式

一盤生意,可以改變人心,汪主席指出,當發展麥迪舜醫療集團後,竟是多了一份對提倡新醫療方法的責任心,多於純粹盈利上的計算,實在令自己意想不到。

「現在是時常睡不著。以往做投資很簡單,投資完、上市就算,之後不用再理會,但這裡是完全不同的。在投資初期,我是當藥物去投資的,以為只要一旦獲批,就可以批量生產。但後來逐漸認識到,投資再生醫學,完全不同於過往藥廠的投資方式,它其實是很個體化的醫療模式,難有統一的標準,如抽血培養細胞,每個個體的細胞生長都有所不同,因此為我們帶來很大的挑戰。過往藥廠常有大型投資,因為他們可以大量規模化地生產藥物,但再生醫學這個行業,無論在歐美或日本,都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但既然是不能產量化,為何仍有那麼多人投入其中?因為過去10至20年間再生醫生臨床試驗的成效,量化來看遠高於與傳統治療,也因此一直鼓勵著我們,就算遇到重重困難,依然堅定地前行。」

他坦言,過去的七、 八年間,已在麥迪舜再生醫學投資了超過4億美元,目前還未回本。「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商業模式的問題。因為這種模式從現在看來,仍未完善,究竟應何去何從?我們還是在嘗試探索中。我們跟不同的機構合作,如中國的醫院,以及有市場能力的商業機構,但最終的模式會如何仍然未知,只有繼續作嘗試。對於再生醫學法律監管條例,目前只有歐美有法可循,中國內地有頒發試行條例,但正式監管法案仍未出台。香港自DR美容集團事件後,更是裹足不前。

義無反顧 繼續引領再生醫學在亞洲的發展

他認為,再生醫學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未知重重。 「但我們有很大的決心,對於做這行,是義無反顧的,因為我們相信,未來將由再生科技主導整個科技界。現在大多數的疾病,已經可以通過基因檢測發現,而一些嚴重疾病如癌症、心臟病、糖尿病等,使用再生醫學治療方式的效果,更是傳統藥物治療所不及的,有患者因此而延長了數年壽命。雖然臨床數據不算多,各機構之間的分享數據亦不多,但從十年前投資到今日,我已看到箇中的明顯進步,並變成了事實。只不過目前遇到商業模式、監管模式、政府開放程度,以及多方面的標準問題而已。一句話,技術是現成的,只是整體配合問題而已。」

對於產品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他再表示:「我們要做到一條龍服務,但不能離市場太遠,那要做到甚麼程度?臨床1期、2期、3期都會涉及,並要做一些組合,有些是做早期的,有些做晚期,要慢慢開始轉變,但不變的是科研項目。未來三至五年間,我希望可以市場為主導,開發出簡單實用產品,藉此開拓市場,做出業績。歐美市場以重疾的治療為主,因此推廣得慢,但對於一些相對簡單的服務,如抗衰老的健康療程,亦會為集團帶來不錯的收入。」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