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中國境外併購跌四成 夥國企征戰成趨勢


國內市場併購活躍,其中「滴滴出行」已完成新一輪融資計劃。

近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行動頻繁,其規模之大、次數之密引起了中國和國際關注。為了防範金融系統風險,以及遏制資金外流,中央監管機構開始收緊審批企業的境外投資項目,加上歐美多國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有所警惕,紛紛築起併購路障。有研究顯示,今年迄今中國境外併購的交易總值按年跌逾四成,但中國企業向外闖的決心將不會僅止於此,定會另辟蹊徑,佈局全球。

撰文 余美玉 | 攝影 鄺銘漢

以過去多年來的併購往績來看,中國企業的出手金額之高、胃口之大,無不令市場咋舌,順手拈來已有萬達集團斥資26億美元收購美國AMC影院,海航成為德銀最大股東,估計當時持股涉資約34.3億歐元(約40.3億美元),復星國際則持有葡萄牙最大上市銀行Millennium BCP 24%股份,個案多不勝數。當中國企業向國際展示其袋口之深時,中央已注意到內資大恣併購帶來的監管隱憂,於去年底便加大對企業海外投資的監管力度。

港資企業亦成為內企的併購對象,由董建華家族持有的東方海外被中遠海控以492億元提購。

中央收緊監管防風險

至於其效果則立竿見影,根據商業資訊供應商Acuris研究所得,中國境外併購的交易總值在2017年迄今為止下跌43.3%,由去年同期的1,416億美元急挫至807億美元,符合中國政府為遏止境外併購過熱所作的努力,以防止對內地經濟帶來系統性風險。

在海外併購的路上,中國企業除了受到中央政府的內部壓制外,其頻密的收購行動引起了歐美等國的高度關注,部份心儀市場保護主義開始抬頭,令企業海外併購步伐大幅放緩。以頻頻「出征」的海航集團為例,自2013年先後完成了20多宗收購,涉及地產、酒店、金融、物流和航空等行業,「戰跡」彪炳。不過,外電引述德國報章指,海航集團早前曾經提出入股德國最大保險公司安聯集團,惟最終被回絕。據了解,海航曾與安聯接洽,希望能成為其主要投資者,但安聯管理層與股東之一的中投公司商議後,決定拒絕海航的入股建議。

保護主義成併購路障

事實上,自德銀這家德國最大銀行落入海航集團手中後,德國政府就特別關注海航的動態,對該集團擴大金融業的影響力保持高度警覺,因為海航已是德銀的最大股東,假如該集團成功收購安聯超過一成的股權,其金融影響力及控制權將大幅提升,德國政府需要嚴格審查其信用度及企業質素。除了德國外,有消息指法國和意大利亦向歐盟施壓,認為中國的收購行動帶有政治動機,要求歐盟有效地遏制境外資金收購歐洲本地重要企業。

除了歐盟,美國同樣在中國企業的併購路上設下了不少路障,雖然今年中資企業宣布87宗收購美國企業個案,數字高於去年同期的77宗,並創下紀錄新高。不過,路透社引述消息指,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由今年至7月期間,至少向9宗外資收購美國企業計劃提出反對。已披露從CFIUS撤回申請並取消交易的公司當中,包括美國一家名為Inseego電子產品廠商,擬將MiFi移動熱點業務賣給中國智能手機廠商TCL實業控股;另由中國政府注資的私募基金Canyon Bridge Capital Partners,

用了近8個月時間申請以13億美元收購美國晶片商萊迪思半導體(Lattice Semiconductor),但卻被CFIUS以可能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為理而三度回絕,即使公司請求美國總統特朗普推翻CFIUS的決定,但最後白宮卻認為該項交易「或涉及向外國收購方轉移知識產權、中國政府在支持這樁交易中所發揮的作用、半導體供應鏈完整對美國政府的重要性、以及美國政府使用萊迪思產品,以該交易或為美國國家安全帶來風險」為理由,令交易最終告吹。

一帶一路帶動物流業

值得留意的是,雖然中國境外併購按年出現下跌,惟2017年的交易總值仍遠超2015年同期的488.6億美元,正正反映中央的政策未能完全冷卻國內企業「走出去」的熱情。Acuris估計,國內企業會繼續找尋境外併購項目,當中以工業與化學、科技、製藥行業最受歡迎,共佔境外併購交易宗數超過五成。相信這個發展方針亦會得到中央的認同,因中國企業展開大規模的收購行動,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獲取嶄新技術及提升行業水平,以符合國務院在《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提出要提升國家製造業及工業技術水平的發展方針,而在「一帶一路」政策推動下,預料物流及港口的收購仍續熾熱。

外企熱捧工業化學科技

另一方面,境外投資者對以中國作為業務基地的企業收購意欲有所提升,外企境內併購交易總值較2016年同期急升三成,達至262億美元。以交易宗數計算,境外企業對中國的工業與化學行業最感興趣,其次是科技行業。

至於中國國內本地併購總值則下跌18% 至 1.71億美元,但該機構預期,中國企業目光將會回歸本土,本地併購活動勢將上升,尤其是在政府繼續推行國企改革政策下,國企改革可以用兼併、重組資產或其他形式進行,造就更多國家級行業龍頭。當中最佳的例子,莫過於是中遠海控併購由「四大船王」之一董浩雲創辦、董建華家族持有的東方海外(0316)。東方海外目前為全球第七大船運企業,自今年年初便頻頻傳出賣盤消息,最後被中遠海控以每股78.67港元作價收購,涉及金額達492億港元(約65億美元),一旦交易成功完成,中遠海控將晉身全球第三大船運公司。

此外,中國最大的叫車軟件「滴滴出行」於4月宣布,完成最新一輪逾55億美元的融資計劃,資金將用於全球化戰略及前沿技術領域。參與「滴滴出行」融資計劃的投資者,除了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及日本軟銀外,更引入新投資者Silver Lake Capital(銀湖資本)。緊接下來恒大(3333)又在6月宣布,旗下兩家附屬公司凱隆置業和恒大地產,與第二輪投資者包括深圳控股(0604)子公司馬鞍山市茂文科技工業園、深圳市寶信投資、江西省華達置業集團、深圳市麒翔投資、深圳市鍵誠投資等多家公司,訂立第二輪投資協議,涉資達395億元人民幣(約58億美元)。此外,在下半年還有融創中國(1918)則以438.44億元人民幣(約65億美元)收購萬達商業13個文旅項目91%股權。

境外併購維持沉寂

展望將來,隨著政府繼續加大力度審查併購交易,Acuris行政總裁Hamilton Matthews預計,中國的併購交易數量,特別是境外併購,在今年餘下時間將維持沉寂,而有意繼續尋求併購機會的企業,則將會把精力集中投放於有關鍵業務意義的交易。

他說:「基於監管和融資方面的障礙,併購交易仍然持續面臨挑戰。不過,我們留意到一個趨勢,就是私營企業在併購交易中會傾向與國有企業合作,因為不少企業認為,與國企聯手交易可以更容易獲得當局批准。我們預期將來會出現更多類似的合作。當然,前提是私企能夠証明它們的併購行為有充份的策略意義,而非純綷嘗試把資金轉移出境。」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