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
中國・海外・香港

下半年賣地市場 三大趨勢


第3季最矚目的項目為長沙灣臨海住宅地。

受到中資搶地刺激,今年上半年本港賣地市場持續興旺,在多幅「地王」帶動下,政府賣地收入半年計高達1,003.8億元,打破歷年新高。除了較2016年下半年的649.02億元多出55%,相比2016年上半年同期的191.68億元更多出逾4倍。
由於第三季推出地皮數量大減,料下半年賣地金額或難創新高。而中資對本港熱情不減,所以下半年仍有望出現地王。另外,因應市區缺乏大型地皮下,補地價項目回歸市場;商業地皮則可望繼續由「本地薑」統領天下。
上半年賣地成績突出,主要源於過去半年內賣出的10幅地「粒粒皆星」,除兩幅過200億元的中環美利道及德商業地王外,鴨洲利南道住宅地亦以168億元「封王」,打破住宅官地歷來賣地造價,單單這3幅「超級地王」,總地價已高達647億元,佔半年總收入的64.5%。

市建局計畫將對中環卑利街/嘉咸街地盤C的商業項目招標。

 

 

其實總計今屆政府前期的賣地收入相當平均,每年約推出1.8萬伙土地供應,由2012年第3季至2016年第2季,合共涉及16個季度,當中有12季,每季的賣地收入均維持於100億至170億元。惟及後政府推出多幅市區靚地,包括重推市場矚目的啟德發展區地皮等,導致賣地收入於2016年第3季起即大升,加上多個內房財團高價搶地,導致地價接連破頂,呈現出季季有百億地王之勢。除了金額有突破,上半年另一趨勢就是中港發展商平分秋色,賣出的10幅官地中,住宅地與非住宅地各佔一半,5幅住宅地全數由中資囊括,非住宅地則全數由港資投得,中資與港資形成「壁壘分明」的格局。

下半年難創新高
市場人士紛紛憧憬下半年可延續上半年賣地的強勁走勢。不過,政府剛公布第二季(7至9月)的賣地計畫,整體只推出5幅地皮,其中住宅官地只有3幅,分別在長沙灣,大埔及大嶼山,「一鐵一局」(即港鐵及市建局)更是零住宅供應,總計只提供1,350伙,為特首梁振英上任5年以來最低的一季。

沒有「一鐵一局」交數,撐起供應的是私人發展或重建項目,政府預計整體下一季度內可供興建約5,380個單位。至於商業用地方面,亦只有兩幅地皮推出,包括長沙灣酒店地亦會於來季推出,將提供550個房間。此外,市建局計畫來季就中環卑利街/嘉咸街地盤C的商業項目招標,可提供約43萬方呎商業樓面。發展局局長馬紹祥補充,政府如有需要,不排除在季中加插地皮保供應量,另外,現時在賣地表上仍有十三幅地皮仍在城規程序,料稍後時間可推出。

市場對5幅用地的總共最高估值約為305.8億元,明顯較今季錄得627.6億元遜色。高力國際亞洲區估價及諮詢服務副常務董事張翹楚亦指,上半年批出不少矚目地皮,地塊大、單價高,故賣地收益很可觀。展望下半年,卻較為看淡,他指上半年接連推出規模龐大的市區商業地,以致多幅地皮以高價成交;惟下半年可供推出的地皮,面積較上半年細,加上估計中資因內地資金控制,出價未必進取,預料下半年賣地收益將減少,全年收入料約1,500億元。
 

南豐五月尾擲246億奪啟德地王,破商業地造價紀錄。

長沙灣臨海地矚目
雖然整體賣地金額受到地皮供應所限,難再創新高,但個別有質素的地皮仍有望創出天價。第3季最矚目的項目,就是長沙灣臨海住宅地,該地皮總樓面達100萬方呎,外望昂船洲海景,加上鄰近港鐵站,參考同區如南昌站匯璽新盤近年熱銷,業界均看好地皮的造價,估計該住宅地樓面呎價最高可達1.5萬元,地價接近150億元。

除了金額或難上高峰,下半年市場還有3個趨勢值得留意。由於今年進入香港賣地市場的中資多了不少新面孔,包括龍光地產(03380)、合景泰富(01813)、龍湖地產(00960)、深圳控股(00604),業界預料之後中資投地比例將會持續攀升。

不過,中資投資地出價會否如上半年般勇猛,看法卻各有分歧。事實上,近幾年中資積極搶地,近月卻見低調。如上週的屯門管翠路住宅地雖為中資深勁中標,當中十多個入標財團,僅得兩至三間為中資。又如5月26日開標的西鐵錦上路站一期住宅項目,由信和置業(00083)夥拍中國海外(00688)及嘉華國際(00173)所組財團投得,力壓其他7組財團。據悉,這7組財團中,中海外以外,就只有華潤置地(01109)一家中資企業入標。

1.中資投地轉克制
業界雖然認為金管局5月推出規限發展商借貸的措施,對財雄勢大的中資未必有影響。但中國自去年尾嚴打名義走資,表明要收緊中資企業在境外的投資,加上今年為本港回歸祖國20週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來港,中資發展商變得低調,很大可能是北大人要在習主席訪港前營造和諧氣氛,要各來港投地的中資企業克制。 

同時,有業界指中資在內地融資有壓力,加上內地樓市定調「只能住不能炒」,都推動他們來港投資。而且相比之下香港地產的利潤其實不會低過內地,人民幣貶值下,匯兌亦令中資在港投地的利潤上升,都讓中資對港地欲罷不能,相信除非中央出面阻止,否則中資將不會肯淡出香港投地市場。

2.補地價項目增加
自今季起,賣地市場中私人重建及補地價個案已急升,分析指這是源於市區內面積較大及尚未開發的地皮相當短缺,令收購舊樓將成為重要的土地來源,當中以來自私人市場的供應較多,可作為緩衝期。資料顯示,近月陸續有補地價項目曝光,例如九龍建業(00034)將軍澳石角路重建項目,最少須建666伙,並正向城規會申請興建逾1,500伙;至於新鴻基地產(00016)位於西貢十四鄉的大型住宅項目,亦有望短期內完成補地價,料可建約4,730伙。

萊坊估價及諮詢主管林浩文指,由於樓價及地價升勢未止,加上在官地投標市場上,有愈來愈多內地房財團以高價奪地,故本地發展商轉為利用自己土地儲備,只要政府在洽談補地價上略作讓步,補價較官地投標價便宜,便水到渠成地達成協議。

3. 港資主攻商業地
此外,面對中資來勢洶洶,港資近年處於「捱打」的局面,現時主要緊守非住宅地皮的商業「陣地」,而分析認為這其實是一個不錯策略。分析認為住宅地現時買入的風險,較商業地為高,雖然兩個市場均有供不應求的情況。但因為住宅需求易受到加息因素影響,加上辣招扭曲市場,發展商需補貼買家,影響利潤。

相反,商業用地供需較易掌握,亦可根據之後經濟增長去推算,雖然亦未必完全準確,但總算是較科學化的計算。而以現時在大灣區等憧憬下,中資企排隊進駐香港、租用港寫字樓,前景可謂不憂。再者,商業地屬於長時間的投資項目,回本期長,投資額龐大,並且需要對該區的商業發展有一定認識,中資對於本港商業市場尚未熟悉,相信大多會傾向購買已落成的商業物業,多於購買地皮發展。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