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回顧過去75年,國家經濟從一窮二白到今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溫飽不足到實現全面小康、邁向共同富裕,都是中央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的驕人成就。今天,中國已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以及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國富則民強,人民生活同時得到極大提升。正如總書記習近平所說,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經濟總量佔世界比重極小,到了1978年的改革開放,也僅為1.7%。然而從1979年至2023年之間,改革開放帶來了重要成果,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9%,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的增速水準。經過近45年的發展,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4.8%,居世界首位。
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之後,中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飛躍時期。據統計,從2012年至2022年間,中國經濟總量由53.9萬億元人民幣 (下同) 上升到114.4萬億元,佔世界經濟比重從11.3%上升到超過18%;短短十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6,300美元上升到超過1.2萬美元;境外投資存量從不足6,000億美元增至超過2.6萬億美元;中國民營企業數量從1,085萬戶增長到4,457萬戶。
人均收入中等偏上
中國式現代化逐步落實之際,依然以民生為最大考量。中國曾經是全球最大的貧窮人口國家之一,自從改革開放之後,貧困人口逐漸下降。在1981年至2005年間,每天生活費用不足1.25美元的人口比例從85%下降至2012年的10%。根據2009年的統計估計,日均生活費用低於2美元的人口約4.68億,佔總人口的48%。2015年,習近平提出「十三五」規劃時期脫貧攻堅戰的目標任務和要求。要求全國全黨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經過持續奮鬥,到2020年底,在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中國人民實現全方位生活改善。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按照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國際貧困標準,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讓8億多貧困人口脫貧,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是全球最早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
在脫貧同時,中國人均GDP亦顯著提高,並且躋身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根據世界銀行資料和劃分標準,2023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達到13,400美元,已經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低收入國家躍升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經濟實力的壯大,消費水準亦得以不斷提升。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218元,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796元。資料顯示,去年全國居民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為49.7輛,冷氣機擁有量145.9台,分別是2013年的2.9倍、2.1倍。
拉動世界經濟重要引擎
當國家富強起來的時候,經濟自然會從過去勞工密集的低端發展,朝著高端的智力生產方向邁進。正如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援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之一。
今天,中國從過去的工農業社會走向高端科技的研發和創新。對科技的投入與日俱增,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中國科研人員的數量、質量、結構都實現很大進步,規模長期居於世界首位。不論是載人航太、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電腦、衛星導航、量子資訊、核電技術、大飛機製造等領域不斷取得重大成果。創新指數在全球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到2023年的第12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而且在世界不同角落都可以找到中國製造的尖端民用產品,如電動汽車、手機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未來五年,中國將是全球經濟成長的最大功臣,其份額大於七國集團 (G-7) 的總和。經歷翻天覆地的重大變化後,中國將繼續是未來拉動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
河北省政協常委、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