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到要發展低空經濟,並且成立由財政司副司長擔任組長的「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制訂發展策略和跨部門行動計劃。《施政報告》指出,低空經濟一般於1,000米以下空域進行低空經濟活動,可用於救援、測量、送貨載客等範疇。建設低空經濟管理系統更帶動通訊科技、人工智能和數字產業等發展,以激活低空空域作為新經濟生產要素。作為人口高度稠密的國際大都會,香港發展低空經濟是否可行呢?
撰文:劉智恒、鄭敏琴、李樹明 | 攝影:張展銳
內地城市近年積極發展低空經濟,迄今已有近30個省市將低空經濟寫入當地的政府工作報告裡面。李家超近日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首次將低空經濟列入其中。到底低空經濟的發展潛力有多大呢?
中國是低空經濟鼻祖
發展低空經濟離不開無人機。中國是全球知名的無人機製造出口國,國產無人機品牌DJI(大疆創新)目前擁有超過七成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無人機市場調查公司Drone Industry Insights的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民用無人機產業市場規模大約有304億美元,預計至2026年將會進一步增長至413億美元。頭頂的藍天似乎是產業發展的下一個「藍海」。
中國內地可說是低空經濟的發源地。根據賽迪顧問(CCID CONSULTING COMPANY LIMITED)公布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達到5,059.5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速高達33.8%。而據中國民航局預估,到2025年,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更是有望達到3.5萬億元。
早於2021年2月,低空經濟首次寫入中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而在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低空經濟亦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正當內地已經利用無人機送貨的時候,香港暫時仍然停留在無人機表演或拯救行動上,並沒有正式從經濟角度考慮發展低空經濟。事實上,隨著無人機的不斷開發,逐漸衍生出各種的經濟用途,甚至是軍事用途。好像俄烏戰爭大量使用無人機轟炸,以至最近以色列利用無人機擊殺哈馬斯領導人就是一例。
有待全面開發的藍海
隨著科技發展,低空經濟肯定會成為一塊尚待全面開發的藍海。曾幾何時,利用無人機航拍盛極一時的時候,政府才發覺到需要立例管制,於兩年前實施《小型無人機令》保障航空安全及公衆安全。現在政府計劃推動低空經濟,首要自然要訂立法規,避免發生意外。內地近年高度重視低空經濟的發展,放寬低空空域限制、降低通用航空運營門檻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繼出台,為低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李家超亦指出會修訂相關法規,包括放寬「超視距飛行」和無人機重量和載貨限制,推動市場加大研發投入,促進技術試驗,發展空中遊覽。
今年初,深圳市低空融合飛行示範區eVTOL(垂直起降飛行器)又被稱為「空中的士」、「飛行汽車」首飛測試,在大梅沙濱海公交場站圓滿完成,並已成功取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和標準適航證,成為全球首個獲得適航證的eVTOL。
今次試飛成功意味着深圳市民未來出行將更加快捷,亦為深圳無人駕駛載人飛行器常態化運行奠定了基礎。從前,電影上出現乘坐飛行汽車的場景似乎僅是停留在幻想之中,屬於遙不可及的產物,但看看拿在手上的手機,若在十多年前,會想像得到小小一部手機可以擁有這麼多的功能嗎?同樣道理,隨著科技發展,不久將來,難料人人都擁有一輛「空中飛行私家車」作為日常生活的代步工具。對於香港而言,受諸多因素限制,低空經濟可以飛得多遠呢?
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早前成立,扮演官民橋樑的角色。
內地「低空經濟」發展迅速,北京、深圳、廣州等大城市是佼佼者。香港卻有意後上追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推動低空經濟,並提出開拓低空飛行應用場景、修訂相關法規等四大方向。報告確立了一個相對清晰的發展藍圖,下一步就是細化執行,加快發展步伐,全速追落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出席立法會工商及創新科技事務委員會會議時表示,低空經濟比較理想的運輸範圍是高度低於1,000米、方圓兩三公里內,港深兩地河套區很有可能會是未來本港低空經濟最先應用的場所之一。另一方面,由商界與政黨團體於9月下旬正式成立的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冀在未來扮演政府與業界之橋樑角色,促進本港低空經濟的發展。
孫東表示,低空經濟是非常有中國特色的新經濟增長領域,在內地有不錯的發展空間,包括應用場景及相關技術等。他說,局方提出未來在河套深港兩個園區,在跨境的一些重要物資的運輸方面推行低空經濟,認為會令香港及深圳的園區運輸方便很多,而低空經濟的運輸,在低於1,000米的高度,方圓在兩三公里內比較理想,深港兩地河套區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場所,因此認為這個領域的應用,很有可能是未來香港的低空經濟最先應用的理想場所之一。他強調,低空經濟在香港是相對比較新,客觀上有不少障礙,包括法律法規修訂等,但特區政府並無因此卻步。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表示,低空經濟在內地發展一段很長時期,在法規及人才培訓方面都比香港行得前,現時低空經濟有很多政策於不同方面要詳細研究,現階段會將議員的意見在統籌開會時,適當地反映,亦可借鏡內地作為參考。
灣區專員訪深圳 考察參與低空經濟企業
另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陳潔玲日前訪問深圳,了解內地低空經濟產業的最新發展。她當日到深圳考察一家積極參與低空經濟發展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實地了解無人機系統的操作,並聽取主管人員就低空經濟的政策規劃、標準研究、基建設計等不同重要範疇的介紹。
她亦參觀了低空經濟發展重點基建設施之一的龍崗低空智能融合測試基地,了解低空經濟在深圳的最新發展情況,包括不同的應用場景、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基建配套等,並親身體驗無人機系統的操作。陳潔玲表示,內地近年推動低空經濟發展,在一些領域已形成優勢。其中,無人機的廣泛應用為內地城市開闢了新的發展潛能和經濟機會,為特區政府在積極發展低空經濟的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早前往內地參觀小型載客無人機飛行活動。
葛珮帆:大灣區低空經濟潛力巨大 仍具不少挑戰
《施政報告》提出發展低空經濟,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任「低空經濟工作組」組長,他指將與業界及夥伴機構合作,推行低空經濟試點項目,今年底接受申請,明年初陸續推行「監管沙盒」。民建聯副主席、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創會會長葛珮帆表示非常歡迎。她指業界一直期待可以盡快開展低空經濟試點項目,希望試飛場景越多越豐富越好。葛珮帆亦指現時相關法例不容許「超視距飛行」及只規範25公斤以下的無人機,阻礙低空經濟發展,有必要盡快修訂法例,她相信立法會會全力配合,盡力於今屆任期內完成法例的修訂。
葛珮帆亦支持政府積極與內地商討共同建設跨境航線、出入境及清關程序安排和基礎設施配套等。她指大灣區內低空跨城出行的需求極大,她同意先由直升機跨城客運開始,之後可發展至載人無人機。她建議政府和內地商討在香港國際機場商用航空中心及市區出入境關口實施兩地一檢,實現更便捷的跨城低空運輸。
葛珮帆續指,每一個城市需要構建全鏈路數位技術來支撐可靠的低空經濟服務,因此成立「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協調各持份者助力政府推動灣區發展跨境低空經濟。她提及,聯盟內成員包括有本港多間大學如港大、科大及理大、無人機企業、學者專家、內地大型流動通訊企業、旅遊公司等,基於現時大灣區的低空空域政策及法規仍未完善,故期望特區政府在未來集思廣益,了解業界及社會聲音。
談及低空經濟在本港發展潛力,葛珮帆認為,香港經濟必須要向多元發展,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香港發展低空經濟機遇無限,有機會成為輸出「一帶一路」的最佳示範,亦有助發展智慧政府,提高包括實時數據收集、推動智慧城市發展、應急救援、及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的效率。本港必須與大灣區城市協同發展智慧城市群,共同推動低空經濟頂層設計、科研、場景應用和政策互聯互通,打造世界級航空港群。
特區政府應大力推動本港低空經濟發展,包括:加快智能交通系統建設,促進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如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把低空經濟盡快納入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中;加強人才培訓,創造就業機會;及激活初創生態圈,推動在港上市集資活動。
談及本港發展低空經濟的有利條件,她指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在低空產業的基礎研發、科技人才等有優勢,可借國家及廣東一系列推進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東風』;加上大學科研能力達國際水平,又是聯通世界重要窗口。」並建議在低空空域管制方面與灣區內地城市協作,開闢香港與各市之間的物流運輸、商務客運、應急救援等服務。
至於本港發展低空經濟有何局限?葛珮帆坦言,作為新興產業,在香港推行低空經濟時,必須檢視多個問題,包括:空域管理和法規:包括監管和制定法規、高度限制、飛行路線及禁飛區;基礎建設:包括大灣區空中高速公路、升降場地、航空交通管制塔、及維修和保養設施;又如安全措施:包括飛行員培訓和專業資格(執照)、安全檢查、飛行操作規程及責任保險,以及對社會影響:包括噪音、私隱問題、國家安全等。
葛珮帆表示,民建聯早前向特區政府遞交《以新質生產力構建灣區智慧城市群》政策倡議書,三大範疇提出18項建議,包括進一步推動大灣區智慧城市群互聯互通;在大灣區內發展跨境低空經濟等。她強調,發展低空經濟是大勢所趨,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全世界正搶佔市場。國家在這方面發展得很快,她認同應由近至遠先在港境內試飛、輕至重逐漸擴大至跨境試飛及豐富先進空中運輸系統的應用場景。
葛珮帆希望,本港在無人機載人方面的發展不要太遲,因為內地載貨已進行商業運作,載人方面亦已有不同場景尤其部分旅遊點已試行數年,若等試行載貨數年後才試載人,就會落後於人,希望政府能載貨及載人同步安排試行。
被問到香港高樓密集及複雜,送外賣會否成為阻礙?葛珮帆認為無人機安全性比想像高,只需要將3D地圖數據輸入電腦,就可以設計一條安全航線於高樓大廈之間飛行路線,安全系數非常高。
(完整內容可參閱《CAPITAL 資本雜誌》十一月號,新書現已上架,歡迎購買,或可訂閱電子揭頁版。)
延伸閱讀:【封面故事】重工業女舵手青出於藍 推升港產科技水平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