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扔掉一樣東西時, 它並不會真的消失, 因為根本不存在「真的消失」, 它只是去了地球上的另一個地方。”
最近,筆者觀賞了Netflix的一套紀錄片《非買不可:消費大陰謀》,很值得跟大家分享。在面對消費文化的劇變和環保議題的緊迫性,以深刻的視角揭示了品牌如何透過鼓勵消費者行為來最大化利潤,並告訴消費者只要努力「回收」,就可有效減低環境污染問題,就是一個負責任的地球公民。 但事實是,「被回收」消費品包括服裝、電子產品和塑膠產品,除了少數可以被重用,絕大部份不是被送去堆填區,就是去了焚化爐。你可能以為你「捐出」的服裝會被送去第三世界國家用於慈善,但實際上這些國家也消化不了這麼多舊衣服,以迦勒為例,人口大約3000萬,但每週運到的舊衣多達1500萬件!最後這些衣服再被棄掉,去到海邊,流入大海。
所以,作為負責任的消費者,我們不能停留在回收就好的階段,必須進一步反思,那些被回收的物品是否被妥善處理好?
如影片所說,按現在的廢棄物處理政策,「丟掉是比再分銷化算」,回收再造涉及很多流程和人力,這些成本確實不少,但天下沒有免費午餐,如果我們不賣單,那賣單的就是我們最愛的地球伯伯了!
在環保界有一個名詞,叫Greenwashing(漂綠),意思是將環保當作宣傳的幌子,而不是真正用心去為可持績發展出力;但筆者相信,大部分人都真心希望我們的環境會更好,可以用Greenwishing(盼綠)去形容,只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做得更好。
其實回收的意義,不只是把舊物品送出去,而是讓它們有新的生命。為了讓大眾更了解賦予舊物第二生命重要性,我和ESG School HK團隊思考:如何讓回收真正落到實處,因此,我們正企劃推出全新平台 「ESG2nd」,以「回收有入有出」為核心理念,讓每一件回收物品都有第二生命;亦計劃邀請我的好友兼ESG學者楊慕貞教授及其他藝術家和創作者合作,把舊衣物升級(Upcycling)或降級(Downcycling)再造成有價值的產品。例如,用生產剩料創作限量版環保藝術T恤,透過創意設計承載永續理念,讓消費者在購買時意識到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這些產品將融入教育元素,提供了可持續的消費選擇,還提升公眾對環保議題的認知。我們期望不單是讓回收物有出路,更希望改變消費者的思維,讓他們明白「回收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這一系列的行動和倡議呼籲社會反思當前的消費文化及「漂綠」現象。透過創新與合作,我們能夠探索回收的真正價值,並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希望讓環保不再只是口號,而是融入我們的生活方式中。
撰文:
陳偉彬(Paul)
ESG School HK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