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名家觀點
廖錦興:鐵路與橋樑(二)
名家觀點
2025.01.07
廖錦興:鐵路與橋樑(二)
alt not available
Editorial Team
追蹤
Bookmark
alt not available
Loading...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去年12月底公布,時速達450公里的高鐵列車CR450正式亮相外,同時披露多項相關數據。去年1至11月,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達40.08億人次,年度旅客發送量首次突破40億人次大關,創下歷史新高。完成旅客周轉量14,927.01億人公里,佔全社會客運周轉量近五成。而廣深港高鐵發送跨境旅客2,434.5萬人次,同比增長37.2%,顯示粵港兩地間跨境人員往來日益頻繁,促進了文化交流和商務合作的蓬勃發展。中國鐵路在客運量和客運周轉量等主要運輸指標均穩居世界首位,為「流動中國」的繁榮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在國家鐵路運輸建設不斷完善和進步的同時,構建16萬公里的鐵路營業里程的鐵路網絡,涉及搭建數以千計的「橋樑」(Bridge)來實現無縫連接3,300座鐵路客運車站(包括1,300座高鐵站)。去年12月,筆者隨東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舉辦的湖北考察交流團,參觀湖北省武漢市的中國橋樑博物館(下稱「博物館」)。博物館展示了中國從古至今橋樑建設的發展歷程,讓人印象深刻。「受天然橋樑的啟迪,中國先民在遠古時期開始建造橋樑。周秦時期,梁、索、浮三種橋型已經具備;兩漢時期,橋樑建設以梁橋、棧橋建設為主;隋唐時期,以拱橋為代表的橋樑技術日益成熟,出現飛躍;兩宋時期,橋樑技術獲得全面發展;元明清時期,建橋數量增多;清末,隨著西方技術的傳入,開始建設近代橋樑。中國古代橋樑曾走在世界橋樑的前列,以趙州橋、盧溝橋、洛陽橋(泉州萬安橋)和廣濟橋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名橋,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橋樑建築的科技水準和藝術水。」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橋樑的科技與藝術水準。

近代史中,橋樑建設構思可追溯至1917 - 1919年由孫中山先生著作的《建國方略》。在該書的〈實業計劃〉中,提出了在武漢建橋將漢口、漢陽、武昌三鎮聯為一市的構想。由於武漢因長江和漢水的阻隔而分成三鎮,南北交通無法連通。因此博物館特別以「武漢長江大橋」為主軸,展現了這一宏大構想的實現過程。武漢長江大橋是長江上建造的首座大橋,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被稱為「萬裡長江第一橋」。

alt not available

中國橋樑博物館內展示武漢長江大橋的的實現過程。

在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問世後,詹天佑、李文驥、梅暘春、茅以升等橋樑專家相繼進行初步勘測和設計。而將構想化成實際行動是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53年,專門為修建武漢長江大橋而設立。自成立以來,公司已在國內外設計建造了4,000餘座大橋,是世界上設計建造橋樑最多的企業。公司始終將「推動中國橋樑事業發展,趕超世界橋樑科技先進水平」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正為推動中國橋樑事業走向新的輝煌而不懈奮鬥。

博物館介紹中國橋樑建造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建成學會、奮發圖強、融入市場、追趕世界和領先世界。起步點必然就是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而港珠澳大橋則成為中國橋樑建設的里程碑。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動工,2018年通車,長度達29.6公里,作為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樑,主樑鋼板用量就達到42萬噸,相當於10座鳥巢或者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這充份展示出國家在設計和建造超級大橋的能力。

alt not available

博物館介紹中國橋樑建造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建成學會、奮發圖強、融入市場、追趕世界和領先世界。

alt not available

博物館內的小遊戲讓湖北考察交流團學員體驗造橋的原理。

alt not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