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參與了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與中國三峽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擧辦全港DBA課程首創之「ESG綠色經濟轉型及未來發展」實用體驗式課程,實地考察及了解三峽大壩建設,學習內地ESG經濟發展歷程的機會。研學課程由全球最大的水力發電企業三峽國際董事會辦公室統籌安排,三峽國際獨立董事兼港城大商學院特約教授周志偉教授執教、港城大商學院陳家樂院長親自帶隊。
在學習及當地體驗中, 嘗試以作為文化藝術背景的硏究生, 探討如何在三峽地區豐富的歷史遺存和文化資源基礎上,通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將古跡和文物轉化為具有現代價值的文化創意基地。
古跡活化的背景與必要性
三峽地區擁有豐富的歷史遺存,從巴楚文化遺址、三國古跡,到民俗文化遺產,文物和古跡的數量眾多。然而,如何在保護這些珍貴遺產的同時,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使其融入當代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保護與利用並重:傳統的文物保護模式往往以封閉性保存為主,強調文物的原貌保護。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文物保護專家認識到,僅僅保護文物的物理形態遠遠不夠,活化利用是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途徑。
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融合:古跡活化不僅能促進文化的傳承,還可以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古跡可以通過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吸引遊客和創意人才,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古跡活化的創新模式
古跡活化的核心在於通過創新的方式讓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在三峽地區,活化古跡為文創基地的探索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模式進行:
以三峽地區的古建築、歷史遺址為基礎,打造文化創意園區是古跡活化的重要模式。通過引入藝術家、設計師、文創公司等,古跡可以成為文化創意的「孵化器」,推動文化與創意的融合。
將古跡的文化元素轉化為現代文創產品,是另一種活化古跡的創新方式。三峽地區的古建築、傳統工藝、歷史故事等都可以成為文創產品的設計靈感源泉。
將三峽古跡轉化為文創基地,可以通過文旅結合的方式吸引更多遊客參與文化體驗。通過設計獨特的文化體驗活動,遊客不僅能參觀古跡,還能親身參與到文化創意的過程中,感受傳統與創新的碰撞。
跨界合作:文創與藝術的融合
古跡活化為文創基地,還可以通過跨界合作,吸引更多藝術家、設計師和科技創新者參與其中,推動文化創意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
文創與科技的融合
通過科技手段,文創產品可以變得更加智能化和互動性。例如,利用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技術,遊客可以在古跡中通過智能設備體驗到沈浸式的歷史場景,甚至可以與文物「對話」。
活化古跡的可持續性與文化傳承
在將三峽文物和古跡轉化為文創基地的過程中,確保活化的可持續性和文化的傳承是至關重要的。
社區參與與文化認同:古跡活化不僅僅是外部力量的推動,地方社區的參與尤為重要。通過激發當地居民對古跡的文化認同,可以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文創活動中。例如,當地的工匠可以參與傳統手工藝的覆興,而年輕人可以通過創業項目,將古跡活化與現代經濟相結合。 教育與文化傳承:活化古跡的同時,文化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三峽地區的古跡中,可以通過文化工作坊、青少年文化傳承計劃等形式,將傳統文化知識傳遞給下一代。特別是在文創基地的打造過程中,教育項目可以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確保古跡活化不僅僅是商業行為,更是文化延續的過程。
成功案例與未來展望
全球範圍內,許多古跡活化為文創基地的成功案例為三峽地區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例如,北京的798藝術區、上海的田子坊,都是通過將歷史遺存轉化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成功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雙贏。
在三峽地區,通過文創基地的打造,古跡可以從靜態的歷史遺產變為充滿活力的文化空間。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三峽的古跡不僅可以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能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如何在尊重歷史與文化的基礎上,運用創新思維和現代技術,將三峽地區的古跡轉化為文創基地。通過文化創意園區的打造、文旅結合的體驗創新、跨界合作的藝術創作,三峽文物不僅可以煥發新的活力,還能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在這個過程中,平衡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傳統與現代,依然是古跡活化的核心議題。通過創新思維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三峽文物的活化之路可以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典範。
龍矚傳承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員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藝術史學士 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碩士 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在讀生
屈原祠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