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為全球不同產業帶來新變革,以科技輔助人力,已成為新時代發展趨勢,建造業亦不例外。您知不知道,現時已有前線人員配戴可監測身體狀況的智能手錶、當天氣炎熱及工地空氣質素欠佳時會自動啟動的噴霧風扇及灑水系統、當有人進入危險區域便會響起警報的智能設施?
工地環境複雜,尤其在日常管理及風險防範方面,單靠「以人管人」的方式容易出現疏忽,發生危險。因此,透過智能科技的配合,將有助前線人員進行工作,以至管理團隊制定方案,加強安全管理。作為總承建商的老闆,我也要時刻緊貼行業趨勢,在公司內部推動採用新設備及管理系統,早前更設立中央管理平台,以便前線以至後勤團隊掌握工地實時情況。
意外一宗都嫌多,預防總比事後彌補好。近年政府與業界積極推廣智慧工地及培訓相關人才,推廣工地安全文化,促進行業走向年輕化、數碼化、專業化。目前所有超過3,000萬元的工務工程合約已全面應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統,工地環境進一步改善,相信有助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為建造業注入新動力。 此亦是本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現,利用創新科技將傳統行業升級轉型,提高效能。
然而,由於每個工地有不同限制,包括工地範圍大小、工期長短、工程種類等,另外亦要結合不同技術、協調各服務供應商的工作、以及需要專業人員監控等;故此,在將工程技術融合智能科技的過程中,仍有許多細節需要考慮,才能使智慧工地的普及程度進一步提升。
現時各個工地就好像買零件「砌機」一樣,在系統及裝置整合上難有統一標準,變相增加了應用及管理的難度。再者,私人工程使用率不高,我相信是涉及成本效益因素,因為這些工程大多都是樓宇項目,工期相對較工務工程為短,故縱使政府有提供相關資助,惟設置完善的智慧系統需時,少則亦可能需要數月,因此使用比例相對較低。
為了改善以上情況,月前發展局聯同建造業議會推出「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標籤計劃」,以識別有應用系統的工地,以及便利監察。此外,局方亦擴闊資助範圍由600萬元提升至750萬元,並強制採用天秤或流動機械、預算成本逾3,000萬元的私人建築工程須採用相關警報系統。據了解,業界普遍對此反應正面,我亦深信在將來若能夠將系統設計、裝備質量做到標準化,並推出不同產品組合,讓業界參考及因應不同情況選擇,對於協助他們廣泛應用系統都有幫助。
然而,我們都必須明白,科技畢竟只是一個有效的輔助工具,最重要的仍然是每個持分者時刻謹記「安全至上」的道理,透徹理解各個崗位的角色與本份,並且清楚釐訂個人權責,多管齊下才能大大減低意外發生的機會。
撰文:彭一邦
註冊工程師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秘書長 亞洲聯合基建行政總裁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