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不僅是未來房屋土地供應重地,更是香港長遠發展的重要引擎,結合人才聚居、產業發展及文化休閒於一體。
最近,政府就北部都會區三個開發試點收到逾20份意向書,可見市場對此計劃的反應正面。要加快區內建設,關鍵在於構建靈活的公私營協作模式,善用私人市場的彈性和發展力量,有效運用社會及企業資源,發揮協同效應。作為本地建造業一員,我對新片區發展的機遇感到期待,同時期望有關部門考慮以下建議,讓公私營企業共同推動北都的發展。
公私營合作並非新概念,近期成功例子如「啟德體育園」,由發展商設計、興建及經營,政府專注斥資與監督,最終成功打造具創意、以市場為主導,同時兼顧公眾需要的世界級舞台;反之,「啟德郵輪碼頭」就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想令新發展區發揮最大潛力,政府應借力私企的靈活性、效率及創意,帶動整個新區發展,讓成品更能切合市場需求並展現創新活力;對私企而言,政府若能夠在近年借貸利率高企時,為私企集資或資金上提供助力,並與市場共同承擔租賃或銷售風險,更能提高私企參與項目發展的積極性。面對來勢凶凶的環球經濟動盪,公私營合作是「強強聯手」,各自發揮專長,相輔相成,帶來多嬴局面。
我認為當局為北都試點訂立行政框架時,需優先檢視及簡化繁瑣的審批程序,如諮詢流程、收地及規劃等,並成立專責部門,統籌及處理區內事務,包括規劃及資源配置,以提升行政效率,避免拖慢項目及基建設施的推進速度,縮短時間及降低成本。
此外,積極調整合約要求,容許承建商引入價格更相宜的優質建材,亦能讓發展計劃資源更用得其所。調整合約要求並不代表要降低施工質量甚或在安全問題上妥協。相反,採納新的優質物料,有助工程提速、提質、提效、提量,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政府早前在粉嶺北新發展區嘗試採用S960國產超高強度鋼材建造行人天橋,項目對比採用傳統物料及施工方式節省成本三成,碳足印亦因運輸次數減少而大幅降低,值得借鏡。
北部都會區乃大型造地項目,其充裕土地資源與規劃彈性,具備成為新科技及新經濟發展版圖的試點,例如「低空經濟」、新建築技術及施工方案、自動化機械應用等,皆可在新發展區放膽嘗試。至於計劃能否成功,亦取決於市民能否
摒棄舊有發展觀念,接受政府在新試點嘗試過程中有調節及改善的空間,因政府在過往試行計劃中若碰壁,往往招來各方嚴厲批評,形成新發展阻力。
最後,公私營合作本質是「強強聯手」,最好能吸引外來優勢及不同領域企業共同參與,推動本地技術發展及競爭力。以建築為例,過去,中外地承建商參與本地大型工程不乏先例,採用的先進技術值得業界學習,但因為這些項目缺乏本地承建商共同參與,以致技術無法在本地傳承,無助提升業界水平,例子包括全港最深的「屯赤隧道」,或「將軍澳跨灣大橋」項目,實屬遺憾。對承建商而言,若然政府能善用香港大型項目,引入外地高技術機構與本地公司合作,或將適合的工程合約拆細,讓本地中小型承建商參與,不僅能促進本地業界成長,亦能增進技術水平,提高新區整體的施工質量,最終有望將成果帶入大灣區以及國際舞台,帶來真正的共贏。
撰文:彭一邦 註冊工程師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秘書長 亞洲聯合基建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