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立法會選舉將於今年12月7日舉行,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補選則定於9月7日。特首李家超已指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與選舉管理委員會緊密合作,確保選舉公平、公正、廉潔及高效進行,務求選出愛國愛港、具備能力與擔當的立法會議員。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胡健民接受訪問時表示,希望今屆立法會選舉更多有能之士積極參選,並且鼓勵選民踴躍投票。訪問當天,政府剛剛刊憲賦權選舉管理委員會在立法會功能界別選舉採用電子點票系統的條例草案,旨在令選舉流程更加高效。
撰文:鄭敏琴、李樹明 ︱ 攝影:張展銳
胡健民表示,為確保年底的立法會選舉順利進行,政府已展開選民登記運動,並將持續至6月2日。據了解,目前全港有超過400萬名選民,當局的重點工作將針對特定群體,例如剛滿18歲的市民,確保他們瞭解並行使投票權利。此外,亦會關注選民的資料更新,特別是新落成公屋的住戶,提醒他們更新資料。
胡健民強調,政府會透過落區宣傳、派發單張、線上線下廣告等方式,令市民獲得準確的選舉資訊,並鼓勵選民提供電郵及電話作為額外聯絡方式,以便選舉事務處能有效傳遞重要訊息,防止因郵件遺失或地址更改而影響信息傳遞和投票權利。
針對在內地的香港選民,政府一直關注如何為這些選民提供更便捷的投票安排。對於是否可在內地設立投票站或郵寄投票,胡健民認為,這涉及執法權限及選舉公正性的問題。「某些容許郵寄投票的地方,面對選票寄失、延誤及點票爭議等問題,影響選舉的公平性與公正性,因此,這並非目前可行的選項。」
引入科技提高選舉效率
事實上,引入科技確實可提升選舉的效率及準確度。目前,已刊憲推動立法會功能界別選舉採用電子點票的條例草案,期望立法會通過相關法例,使選舉流程更高效。胡健民坦言,電子投票需要克服私隱保障及公眾觀感的問題。電子點票已實行多年,技術成熟,有條件進一步擴大實施,以提升效率。
胡健民補充,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要確保選舉公平、公正、誠實、透明,希望市民、議員、持份者和傳媒都能夠瞭解這些技術如何運作,對技術有信心。未來的選舉流程優化將本著穩中求進原則,確保與時並進。
深化國際交流 民間與商界角色不可或缺
今年全國人大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港澳的篇幅,焦點落在首次提及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胡健民對此表示,「香港人一向靈活應變,對國際市場的品味、商業模式及溝通方式非常熟悉,尤其是從事國際貿易的商界人士,早已習慣與不同國家的合作。在當前國際政治局勢複雜多變、地緣衝突頻發,以及部分國家推行所謂的『脫鈎斷鏈』政策的情況下,香港更應積極發揮自身優勢,促進與世界各地的聯繫,鞏固作為國際商貿中心的地位。」
他又提到,根據過往經驗,當某些國家或地區的官方交流面臨挑戰時,民間團體與商界的作用便十分關鍵。香港的民間力量不容忽視,許多國際議題上,民間組織都在積極參與,推動跨國合作,維繫香港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當官方層面的交往受到限制時,民間交流反而成為橋樑,讓我們與世界保持聯繫。」
胡健民強調,在推動國際交往合作方面,政府、商界及民間團體均扮演重要角色。他分享過去三年多的觀察,指出許多外商、進出口貿易商及本地工商界人士均反映,儘管部分國家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但商界仍然靈活應對。例如,當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至20%,貿易商便會選擇透過東南亞或墨西哥等地轉口,以繼續維持供應鏈。無論是美國、歐洲或其他市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依然強勁,因為中國產品性價比高、品質穩定、供應鏈管理完善,這些都是國際客戶極為重視的因素。
對於部分商界人士憂慮,政府在拓展中東、東盟及新興市場同時,會否忽視傳統的歐美市場,胡健民相信,政府的策略從來不是「取代」或「放棄」任何市場,而是多元發展。「我們從來沒有輕視歐美市場,只是環境變化令我們必須更加多元化。」香港的供應鏈與這些市場早已緊密相連,而政府亦會繼續積極促進與這些市場的合作。
今年底的立法會選舉,希望有更多人積極參選,選民踴躍投票。
深化與大灣區城市協作
香港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之一,與其他內地城市相比,擁有獨特的制度及國際化優勢。然而大灣區內地不同城市亦各有優勢,例如深圳的創新能力、東莞的製造業等。胡健民表示,香港可以憑藉「一國兩制」的體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及高度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成為連結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樑。在大灣區「9+2」城市合作的框架下,香港不僅是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門戶,更是在金融、貿易、法律、教育及科技創新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
「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合作始終秉持公平、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並且已經取得不少成功的案例。無論是在金融服務、跨境貿易、高等教育及科技創新等領域,香港均積極推動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作,助力整體區域經濟發展,並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胡健民解釋,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達14萬億元人民幣,儘管其佔全國土地面積不足1%,但卻貢獻了全國經濟總量的九分之一,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級經濟體。在這樣一個發展迅速、經濟體量龐大的區域內,香港必須善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並進一步推動區內各種資源的聯通。
大灣區的發展不僅關乎經濟增長,更涉及人流、物流、資金流及信息流的暢通。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貿易中心,在資金流動及跨境投資方面具備無可比擬的優勢,而在粵港澳三地融合加速的背景下,香港亦能夠在人才交流、創新科技合作及專業服務輸出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隨著大灣區的發展進一步深化,香港應積極與區內城市加強合作,推動產業融合及創新發展。目前,香港與深圳已在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及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例如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便是雙方攜手推動創科發展的標誌性項目。此外,香港作為全球資產管理中心,亦可為大灣區內地企業提供國際融資平台及專業金融服務,助力企業「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
突破制度差異 發揮「一國兩制」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需要穩步推進,確保每個步驟都能夠安全、穩妥、可持續。胡健民相信,隨著更多創新政策的落地,香港與內地的合作將不斷深化,而香港在大灣區內的角色亦會變得更加重要。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與其他國際灣區相比,正面對著挑戰與機遇,與其他國家的灣區相比,例如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均屬於一國一制、一種貨幣、一個關稅區,而粵港澳大灣區則是「一國兩制」、三種貨幣、三個關稅區的獨特組合。這種制度上的多元化,雖然帶來一定的協作挑戰,但同時亦為區內創造了獨特的競爭優勢。正因為這種制度上的差異,香港能夠發揮「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吸引全球企業透過香港進入內地市場,也讓內地企業透過香港拓展國際市場。由於中國市場龐大,產業鏈完整,許多企業希望進入中國,亦有不少中國企業希望進軍國際,這使得香港成為國際與內地之間的重要橋樑,而大灣區則進一步加強了這種聯繫。
為了克服制度上的差異,中央政府近年來推出多項創新性的政策突破,促進粵港澳之間的協作。例如跨境理財通、跨境藥械通,以及針對跨境人才流動的一簽多行計劃,這些政策均為粵港澳三地的經濟及人才交流打開了新的通道。
他特別提及去年7月實施的外籍香港永居可申辦來往內地通行證入境的新政策,惠及非華裔香港永久性居民,使他們能夠更輕鬆地往來內地。他強調,這類型的政策突破,正是不斷優化及打通大灣區內不同制度的重要舉措。中央政府在確保安全與穩妥的前提下,逐步放寬不同領域的限制,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到大灣區的建設之中,亦能夠在這個大灣區內發展自己的事業。
「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成員與市民同為參加巴黎奧運的國家隊健兒打氣。
以愛國主義教育凝聚社會共識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負責多方面工作,包括選舉、推廣《憲法》和《基本法》及愛國主義教育等,胡健民深信,憲法與基本法的推廣是細水長流的工作,必須持續進行,讓市民更清楚香港的憲制秩序及「一國兩制」的本質。他坦言,回歸初期,社會較為重視「兩制」,而相對忽略了「一國」,這種理解上的偏差,導致部分市民對香港與國家的關係產生錯誤認識,甚至在2019年黑暴事件中被誤導。經過近年的努力,社會已逐漸意識到「先有一國,才有兩制」,先有憲法,才有基本法,這種「源與流」的關係應該被清晰理解。他認為,這方面的推廣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繼續深化,確保新一代香港人能夠正確認識國家憲法與基本法的關聯,並明白「一國兩制」不是用來削弱國家主權,而是讓香港在國家的框架下發揮獨特優勢。
除了憲法與基本法的推廣,政府亦積極推動國家安全教育。政府去年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以推動更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他澄清,這並非「照搬內地的做法」,而是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本地社會的教育模式。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局限於憲法與基本法的學習,還涵蓋文化、歷史、體育、科技發展等多個範疇,例如當香港運動員在國際賽事奪冠、當內地科研取得突破,這些都是能夠增強市民對國家認同感的契機。政府希望透過愛國主義教育,建立「以愛國愛港為核心,與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讓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國家與香港的關係。今年的重點推廣活動之一,便是抗戰勝利80週年紀念,政府將會積極配合國家舉行相關活動,藉此讓市民更加珍惜和平與國家的發展成果。
不過,憲法與基本法的內容涉及法律與歷史,若以傳統方式講解,可能會顯得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關注。因此,政府近年來積極採取更靈活、軟性的推廣方式,以提高市民的參與度和興趣。政府已製作短片、動畫及微電影,並邀請專家以輕鬆的方式講解法律與歷史。例如,政府與港台合作拍攝了一系列特輯,並將內容剪輯成數分鐘的短片,每次聚焦一個主題,並邀請運動員、知名人士參與推廣,讓內容更易於大眾接受。這些影片不僅在電視播放,還會上載至網上平台,以便市民隨時觀看,並透過社交媒體擴大影響力。
同時,政府亦積極走進社區,透過實體活動與市民互動。包括學校講座、地區攤位遊戲、親子工作坊、流動宣傳車等,務求讓市民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和體驗憲法與基本法的內容。此外,政府亦培訓了一批學生大使,協助在校園內推廣相關知識,讓年輕人以更親近的方式學習國家憲制秩序。
胡健民表示,除了日常推廣工作,政府亦會利用重要國家紀念日,舉辦大型活動,以提升社會對憲法與基本法的關注度。此外,政府亦會舉辦研討會等,讓專家學者深入探討憲法、基本法與國家發展的關係,讓市民對這些議題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些活動並非一次性,而是每年持續舉辦,讓相關知識逐漸滲透至社會各個層面。
香港的成功,來自於其國際化與國家認同的雙重優勢,這兩者並不矛盾,反而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政府在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亦會確保香港維持其全球化優勢,讓香港在國際市場上繼續發揮影響力。「在公務員培訓方面,政府已經將憲法、基本法及國家安全教育納入考核範圍,確保所有公務員在正式入職前,必須掌握這些基本知識。部分公務員更會被安排到內地交流,這些措施已經變得恆常化,並且範圍越來越廣泛,確保公務員能夠具備國家視野。」
胡健民表示大灣區的發展不僅關乎經濟增長,更涉及人流、物流、資金流及信息流的暢通。
「拼船出海」 向世界推廣香港機遇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的工作涵蓋選舉管理、政制發展、內地合作及國際推廣,每一項工作都關乎香港的長遠發展。胡健民強調,局方的首要任務是確保香港的政制穩定,確保選舉順利進行,同時亦要積極推動內地與香港的經貿合作,讓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他表示,未來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持續向國際市場推廣香港的投資機遇,吸引更多外資來港,並促進香港企業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他相信,透過這些努力,香港將能夠進一步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及區域商業樞紐的地位,並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為國家及全球市場作出更大貢獻。「政府積極推動內地企業透過香港『走出去』,外資企業透過香港『走進來』,這不僅能夠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商業中心的角色,也能夠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隨著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香港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在內地與國際市場之間扮演最佳橋樑,這將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當國家已經完成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角色將會更加多元化。胡健民表示,除了經濟領域,香港亦應在文化、教育、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確保在「一國兩制」下,既能夠融入國家發展,又能夠保持自身的獨特性。文化是一個國家最強大的軟實力,未來香港應該在國際上更加積極推動中國文化,例如通過國際文化交流、影視產業合作、藝術展覽、學術論壇等方式,讓世界更深入了解中國。他相信,透過這些努力,香港不僅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更能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為國家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我們的目標,不只是經濟上的融合,而是全方位的文化、歷史、價值觀的融合。香港要發揮自己的獨特角色,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樑,這將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延伸閱讀:【封面故事】把握「留學香港」新機遇 德瑞國際學校(GSIS)首推債券計劃 促進可持續發展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