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教育的角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與跨文化能力。正因如此,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LiPACE)致力於以創新方式為學生提供全球化的學習體驗。在學院院長曾德源博士的帶領下,透過課程設計、文化活動與多邊合作,為學生提供嶄新的學習體驗,奠定未來職場的多元化基礎,並以「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in Place)為核心,結合課程創新、多元化活動及市場需求,開創了與眾不同的教育模式,為學生在本地與國際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曾博士強調,「在地國際化」是學院發展策略的核心理念之一,旨在讓學生即使身處香港,也能通過不同形式的學習與活動,感受到國際化的氛圍並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傳統的國際化方式通常是透過海外交流計劃,但實際上,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參與這類活動。大約只有5%到10%的學生能夠負擔得起海外交流的費用,而其餘90%以上的學生則無法享有這些資源。」為了解決這一現實中的限制,學院採用了「在地國際化」的方式,將國際化的體驗帶進校園,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和項目,讓學生能夠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動,並在實踐中學習如何適應多元文化的環境。
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LiPACE)院長曾德源博士
實現文化交流的橋樑
在地國際化的另一重點,是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Intercultural Awareness)和包容性(Inclusion)。現時學生群體可以分為三類:佔大多數的本地學生(約70%-80%)、內地學生(約19%)以及本地的少數族裔學生(約2%),例如巴基斯坦裔、印度裔、尼泊爾裔、菲律賓裔和泰國裔等。
多年來,LiPACE一直致力於促進這三類學生之間的共融,讓他們能夠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並在交流中學會尊重與包容。「學校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如果學生在校園內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那麼當他們進入社會後,又該如何適應多元的工作環境呢?」所以,培養學生的包容性不僅是教育的責任,也是對未來社會穩定與發展的一種重要投資。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轉變,「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經濟機遇,令香港學生必須具備在多元文化環境中工作的能力。因此,LiPACE積極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能夠接觸更多來自東南亞、中東及其他地區的文化,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為了推進在地國際化的理念,LiPACE主動與駐港領事館合作。曾博士解釋,由於學院接收的國際學生比例較低,因此更需要「走出去」,與不同國家的駐港領事館接觸,探討合作的可能性。這些合作通常是針對不同國家的文化與經濟背景量身定制的活動與項目,從而讓學生有機會直接接觸到多元的國際文化。「大多數駐港領事館的主要職能是促進經貿合作,而非推廣文化或教育,因此學院需要與他們深入探討具體的合作方式,才能實現雙贏的局面。這些活動不可能在正規課程中開設,但以『非正規學習』的方式,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並將其融入正規課程中。例如,商科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活動完成與國際業務相關的課業,而心理學學生則能通過活動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
雖然這些「非正規學習」活動同樣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但要推動學生參加,仍然面臨挑戰。因此,學院特別強調老師與課程負責人的角色,通過將這些活動與正規課程結合,讓學生能夠在完成課業的同時,獲得國際化的學習體驗。
曾博士指出,學院自去年9月至今年1月,已經與多個駐港領事館合作舉辦了六場別開生面的活動,涵蓋不同國家及文化主題。針對一些沒有駐港領事館的國家,LiPACE靈活地尋找其他合作夥伴,例如商會、同鄉會,讓學生也能接觸到這些國家的文化與特色。「例如東盟的新成員東帝汶,該國雖然經濟規模較小,且在香港並未設立領事館,但我們計劃與其在港的商會合作,向學生介紹這個國家。我敢肯定,大多數學生對東盟的認識僅限於馬來西亞、泰國等國,期望透過這類活動,學生不僅能學習新知識,還能重新審視自己對國際事務的理解。」
多國度活動 不一樣的體驗
每場活動的設計都別具特色,從芬蘭到津巴布韋,LiPACE都用心打造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讓學生在參與中真正感受到跨文化的魅力。在芬蘭的活動中,學院以「姆明」為主題,帶領學生認識這個來自芬蘭、歷史悠久的卡通形象。曾博士提到,不少學生誤以為姆明是日本的產物,這反映了亞洲市場對姆明的影響力,也顯示出學生對其原產地的認識不足。因此,活動特別設置了介紹姆明與芬蘭文化的環節,還邀請芬蘭總領事夫人親自製作芬蘭的傳統麵包及果汁供學生品嚐,讓學生在味覺中體驗芬蘭的文化精髓。
至於津巴布韋的活動,則更具挑戰性,因為該國的負面新聞較多,例如經濟問題或貨幣貶值,學院希望打破這些刻板印象,向學生展示津巴布韋的另一面,包括擁有非洲最大最美的維多利亞瀑布。在活動中,為了讓學生品嚐到津巴布韋的特色小吃,學院特地從海外訂購零食,雖然過程中因物流問題出現阻礙,但最終在津巴布韋駐港領事館的幫助下,成功為學生提供了美食。
匈牙利的活動則以聖誕節為主題,把學生、長者及幼兒三代人聚集在一起,共同體驗匈牙利的聖誕傳統。活動中,不僅有匈牙利文化專員的介紹,還安排了烘焙環節,讓婦女學員與商務專員夫人一起製作匈牙利傳統糕點,LiPACE藉著幼兒教育師資培訓,與幼稚園合作,找來數十位小朋友,於是長者學員、學院學生及幼兒一起品嚐,這種跨代活動,讓學生體驗了匈牙利的文化,更促進了不同年齡層之間的交流,充分體現了教育的包容性。
在埃及的活動中,學院與埃及總領事館合作,播放了具有代表性的埃及電影,透過這些電影,學生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埃及的多元文化,例如舊城區與新城區的對比,以及開羅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的獨特魅力。而即將舉行的尼日利亞活動,LiPACE計劃以西非婦女的時尚文化為主題,展示該國傳統服飾的精美設計與其在國際時尚界的影響力。曾博士表示,這與學院的時尚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繫,同時也能打破學生對非洲僅有「騙案電郵」的刻板印象,讓他們重新認識這個充滿活力與創意的國家。
「每一場活動並非純粹為了服務某個國家的文化推廣,而是要讓學生從中學到與課程相關的知識。例如,商業課程的學生可以從活動中了解國際市場的多樣性;時尚課程的學生則能接觸到不同國家的服飾設計理念;而心理學課程的學生則能學習跨文化溝通的技巧。」
這種結合不僅讓活動更具有教育意義,也讓學生能夠將所學應用於未來的職場中。曾博士相信,這些活動的影響可能不像課堂教學那樣即時見效,但卻能在學生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在未來的人生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他舉例,芬蘭總領事曾表示:「You set your own standard. Do not get controlled by other people.」(你應該設定自己的標準,而不是被他人掌控。)這樣的話語或許在當下對學生來說只是簡單的勸勉,但在未來某個困難時刻,卻可能成為他們克服挑戰的動力。
迎合經濟結構多元需求
活動需要「在地國際化」,課程亦要緊貼市場需求與政府政策。曾博士指出,香港的經濟結構正面臨多元化的必要性,而政府的政策已明確將創科列為發展重點之一。隨著市場對數碼技能需求的上升,學院重新審視了這領域的潛力,決定以嶄新的方式切入。LiPACE計劃在現有的商科課程(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基礎上增設一個新方向,名為Digital Business Practice,將涵蓋中小企業數碼化、供應鏈數碼管理、社交媒體市場營銷等內容,以應對商務局推動的中小企業數碼轉型政策和大灣區的物流需求。
除了創科,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中被賦予了「中西文化交流樞紐」的定位,文化發展成為另一個政策重點。LiPACE將現有的「創意文化及媒體實踐」(Creative Culture and Media Practice,CCMP)課程進一步優化和轉型。「雖然媒體一直是CCMP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香港媒體環境的改變,傳統媒體相關的工作機會已經減少。因此,學院決定將課程的「媒體實踐」部分轉型為「藝術實踐」(Arts Practice),成為Creative Culture and Arts Practice,CCAP。
這一改動不僅與政府推動的文化政策相呼應,也更貼近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實際需求。例如,文旅局發布的藍圖中提到推動非遺文化項目,這些都可以成為新課程的內容重點。透過這些課程,學生將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中西文化的融合,並學習如何將文化創意轉化為實際的產業價值。
健康及分子檢測高級文憑(Higher Diploma in Health and Molecular Testing)亦是學院引以為傲的課程,專注於DNA相關的分子檢測技術,與傳統的醫療化驗有著本質的不同。「傳統醫療化驗主要針對已出現的疾病進行診斷,例如全血圖檢查或尿液檢查。而分子檢測則是基於基因結構,分析個體是否具有某些疾病的遺傳風險,或者某些藥物是否適合患者使用。」曾博士解釋,分子檢測的價值更高,因為它針對的是個人化醫學的需求,這也是未來醫療發展的一大趨勢。
該課程已被納入「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中,為學生提供部分學費的資助。未來,學院計劃逐步擴大這門課程的招生規模,並吸引更多內地學生參與,進一步鞏固其在分子檢測教育領域的地位。
LiPACE的寵物護理與寵物輔助治療亦獲得廣泛的認可,曾博士觀察到,寵物時尚產業的快速增長,尤其是寵物服飾、飾品等高增值產品在香港的需求不斷上升。因此,學院決定將課程的重點轉向「寵物生活模式管理」,以更全面地覆蓋與寵物相關的各個行業。「香港作為一個小而精的市場,非常適合高增值產業的發展。例如,為甚麼我們的寵物服飾大部分還是依賴進口?我們完全可以在香港本地設計和生產,甚至發展成為一個獨特的品牌。」曾博士相信,這一領域的發展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也能為香港的經濟注入更多創意產業的元素。
打造精品化課程
無論是新課程的設計,還是現有課程的優化,曾博士均強調:精品化與穩健發展。「學院並不追求快速擴張,而是以每年逐步增加10至20個學額的方式,確保課程的質量與學生的學習體驗。我們的目標是打造精品課程,每一門課程都要經過深思熟慮,並與市場需求和政府政策緊密結合。」
提到研究產業化的趨勢,曾博士表示,都會大學已逐步推行相關計劃,設立了基金,鼓勵學生將創意轉化為商業產品,尤其是針對那些畢業後希望創業的學生。「LiPACE有位曾就讀高級文憑課程的畢業生,成功競逐到大學本部提供的10萬元創業基金,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想。」然而,曾博士坦言,創業的學生比例仍然非常少,因大部分高級文憑學生的首要目標是升讀大學。
關於課程的升學渠道,LiPACE的課程,都有多元的方向,例如在分子檢測方面,學生可以選擇升讀本地的大學課程,包括生物科技或醫療化驗。學院與多所海外大學合作,為學生提供銜接課程,有澳洲的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和英國的相關學科。至於寵物檢測課程的升學,台灣大仁科技大學在動物養護領域的專業性廣受認可,此外,英國和美國也有相關升學選擇,但目前成功赴台灣升學的學生比例較高,顯示出跨境合作的成效。
另外,LiPACE的旅遊高級文憑課程同樣具特色,涵蓋酒店管理、航空地勤(機場服務)和主題公園等三大領域。課程亦與業界有深入合作,例如與香港海洋公園及洲際酒店集團(Intercontinental Hotel Group)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學生在學習期間可獲得400小時的實習機會。
然而,面對出生率下降對招生工作的影響,曾博士坦言,過去幾年確實需要投入大量心思。不過,學院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於其國際化的深度,目前尚無其他院校能在國際化層面達到同樣的程度;而他亦要求學院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3I」的特質: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創新(Innovation)與影響力(Impact),以培養出同樣具備「3I」特質的學生。「教育的發展需要長遠規劃與耐心推進,LiPACE將繼續以獨特的課程設計和國際化視野,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場中尋找突破口,為學生創造更豐富的學習與發展機會,並在教育創新中發揮引領作用,為學生開創更廣闊的發展道路,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