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2024十大校長論壇(9日)舉行,由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主禮,蔡在會上表示,香港是全球頂尖大學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優秀的教育品牌得到海內外廣泛認知和認同。她提及,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支持香港打造成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未來10 年是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的黃金機會。而全港10位大專院校校長在論壇上分享,指香港具有多項優勢,包括作為「大灣區戰略中心」、高度國際化等,可以成為全球教育樞紐。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致辭。
潘燊昌:高教是社會進步重要平台
灼見名家傳媒董事局主席潘燊昌表示,香港是一片福地,僅有700 多萬人口,卻有5 所排名世界百強的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遍布世界各地,一眾大學校長有心和遠見貢獻,居功厥偉,政策局和大學同仁亦功不可沒。他指出,高等教育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平台,並續指在不同場合與多位校長深入接觸後,對政府提出讓香港成為國際高等教育專上樞紐的目標深具信心。
蔡若蓮:持續優化院校管理提升香港高教競爭力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致辭時指出,目前世界急速發展,香港高等教育也面臨許多許轉變和挑戰,感謝香港高教界同人不斷開闊創新、與時俱進,努力適應全球化和數字化帶來的衝擊,讓香港高教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光芒。
蔡表示,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支持香港打造成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未來10 年是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的黃金機會。在科技高速發展的21 世紀,國家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高效承擔着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雙重使命,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任重道遠。她表示,香港是全球頂尖大學最集中的城市之一,而且許多學科也是全球首屈一指,加上良好的教育基建、優秀的科研人才、雄厚的研究實力,優秀的教育品牌得到海內外廣泛認知和認同。並正以精益求精的態度,持續優化院校管理,不斷提高香港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影響力。
蔡若蓮表示,配合2023 年《施政報告》提出建設本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目標,包括支持本地院校擴容提質,吸引更多非本地學生在香港留學和工作。她指出,目前正推進北都大學教育城項目,鼓勵院校聯動,提升協同效應,增添新動力。其次,鼓勵專上院校發揮龍頭作用,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引入國內外一流教育機構和組織扎根香港,積極推動留學香港品牌的宣傳和推廣工作,同時也為香港學生拓寬境外交流的學習機會。第三,推動香港與內地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優勢互補,支持高教界在大灣內城市建立多邊及跨學科的合作關係,如學校聯盟,為科研發展、知識轉移以及產業化締造有利的條件,促進區內進行高學術水平的研究活動。
一眾校長談香港高等教育機遇與挑戰。
眾校長談香港高等教育機遇與挑戰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指出,去全球化不僅影響經濟,也對教育領域造成了直接衝擊。他提到,隨着各國之間的政治緊張加劇,許多學術合作和交流受到影響,「中美之間的合作愈來愈難」,這使得香港高等教育在吸引國際學生和優秀人才方面面臨挑戰,香港高教必須通過國際合作,「rise above other」,以保持競爭力。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表示,目前香港距離成為全球教育和創新科技樞紐這兩個目標只是咫尺之遙,香港的高等教育界擁有高國際排名、高素質人才、高度國際化的三高優勢,香港 教育界在現有基礎之上,做好國際橋樑的角色,絕對有助香港成為全球教育和創新科技樞紐。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表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匯的國際大都會,擁有開放包容的生態,並且採用與國際接軌的體制機制,有利於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有國際勝任力的人才。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指出,香港的教育需要與時俱進,尋求產業化和國際化的重要性。「如果香港的高等教育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無法保持特色,那麼我們的優勢將會逐漸消失。」 他以拔牙為例,指出香港的醫療服務可能會受到來自深圳的競爭。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執行校長魯春指出,今年泰晤士最新公布的大學排名裏頭,香港有5所都在百強,相比起去年有非常顯著的進步。雖然大學排名不代表全部,但它是一個指示針(indicator),強調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不進則退,並提醒大家「如果我們不保持這個優勢,很快就會被超越過去」。
要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表示,我們需要確保教育水平與國際接軌。透過加強與國際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更多的國際交流項目,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和學者來港學習和研究。
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表示,「香港目前的教育空間相對局促,特別是八大公立大學及私立院校,難以支撐國際一流教育的發展」。因此,他建議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及其他新發展區域的空間資源,將高等教育機構進駐其中,「這不僅有助於北部都會區的高層次發展,也能為大學提供良好的空間環境。」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認為,香港需要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但不代表要成為頂尖的專上教育樞紐。「當教育變成產業,頂尖院校要有,但也要多層次、多樣化」。他認為,目前教資會三加三的撥款方式彈性不足,建議增加不同方式,又建議不要建立太多硬性的關鍵績效指標(KPI),要增加軟性指標,包括政府和社會人士也要以多元化的觀點看待不同大學。
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認為,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若不是講求將教育產業化,而是為香港、國家挽留國際人才,他呼籲社會,各家大學若能持續成功吸引人才,便可以繼續支持他們繼續發展。他表示,討論問題要對症下藥才能成功,「支持香港,就要支持香港的大學」。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認為,香港不可能永遠跟西方的一套走,而香港能否進一步發揮東方或中國人的傳統教育理念,啟發全球高等教育體系?他又指比較重視老師和學生能否關心一些世界要共同面對的重要問題,並鼓勵他們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案。他重申,世界面對的問題「不是一個國家或體制可以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