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時事熱話可持續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跨學科學院 學習無界限 全面培育創新人才
時事熱話可持續發展
2024.09.05
香港科技大學跨學科學院 學習無界限 全面培育創新人才
alt not available
Kannie Cheng
追蹤
Bookmark
alt not available
Loading...

近年來,跨領域或跨學科學習的概念在大學教育愈來愈受到重視,並將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模式推向新境界。跨學科學習是結合多個學科的內容、概念和方法,透過實踐技能和知識發現的過程,為學生提供更深入和有意義的學習體驗。當處於一個需要更加開放和靈活的時代,跨學科教學作為一種融合不同學科的教學方式,將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和創新能力。香港科技大學在去年正式把大學跨學科課程事務處升格為跨學科學院(Academy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AIS),該學院院長屈華民博士認為,隨著社會發展面對更多挑戰,有必要讓大學生透過跨學科學習,獲取更多專業,以應付社會未來的各項需求,並造福大眾;其次,藉著跨學科的訓練,以培養更多方面的人才,也令科大成為本地或海外其他大學的借鏡。

社會所面對的挑戰,已非單憑一個學科的學問已可解決,尤其當前全球人口正步入老齡化階段,幾乎所有社會領域都受到影響,包括勞動力和金融市場、對住房、交通和社會保障等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家庭結構和代際關係。另外是城市的治理,地緣政治是前所未見的複雜,要令到社會能夠可持續發展,將不同學科匯聚一起,成為獨特的科目,並培養出合適的人才,是當前各大學的使命。

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樞紐

科大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肩負著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樞紐的使命,故此,積極發展跨學科是勢在必行。事實上,科大早在2008年便成立跨學科課程事務處,為香港首個於大學內成立的跨學科學術部門,旨在融合不同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解難能力,並由全球各地招收學生,讓他們掌握與不同背景人士的溝通技巧,成為更全面、更具實力的新一代專才,畢業後能在不同領域實踐所學,發揮多元才能。時任首席副校長錢大康及史維均認同跨學科課程的重要性,以跨學科的思維去解決充滿挑戰和複雜多變的問題,不論是氣候變化、大數據的變革,或是有效管理科技應用,都需要融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現任科大校長亦提到,傳統的單一學科已不足以應對全球人口老化及氣候變化等迫切議題,需要透過融合不同學術範疇、取長補短來解決,跨學科的方式於教育和科研領域中亦因而顯得日趨重要。將跨學科課程事務處升格為跨學科學院,是展現了科大為協助香港成爲國際創科中心而致力培育跨學科人才的決心,同時也是科大踏上HKUST 3.0進程的重要里程碑,以邁向成為學習、探索和創新方面的卓越大學的目標進發。

alt not available

屈華民博士亦提到,科大較其他大學更早發展跨學科課程,在導師的招募方面,定出了規範,因應跨學科的獨特性,除了對導師的傳統評估,亦會因應導師在跨學科研究上的成果。科大與企業緊密合作,邀請業界的專業人士擔任導師,提供企業項目及專業培訓予學生,目標是提供一個適切的學習環境,讓本科生和研究生能夠通過教育發掘出興趣,讓他們與大世界、社區和行業聯繫起來。「推出跨學科課程,最重要是對社會產生影響力,科大在這方面佔有優勢,學院作為學術樞紐,以靈活的政策來增強跨學科研究的影響力,務求實現科大的目標,包括在新興領域聘請英才、支持跨校園計劃以增強與港科大(廣州)的合作等。」

更精準培育相關專業人才

AIS正提供五個前沿的跨學科本科課程,包括科技及管理學雙學位課程(T&M-DDP)、環境管理及科技課程(EVMT)、跨學科自選主修課程(IIM)、綜合系統與設計課程(ISD)以及可持續發展及綠色金融課程(SGFN)(由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及商學院聯合提供)。課程匯集兩個或以上不同的學科領域,提供全新的教育體驗,而學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每個課程每屆學生數目由2至40位不等,學生與教授能經常交流,課程內容跨越傳統學科界限,AIS設有專屬的專業輔導團隊,能為學生的個人及職業發展提供輔導。

當中的跨學科自選主修課程(IIM),可說是一反傳統,學生可按個人興趣及未來職業志向發展,自由結合科大不同學院,甚至可同時修讀其他本地或海外院校提供的課程,理學、工程、商學等不同科目。多位具相關專業經驗的教授組成顧問委員會,從草擬自選主修到在學期間,都會適時監督並指導學生,提供意見、排解疑難。學生既可擁有更大的主導權計劃修讀的課程、升學或就業路向,更可在多元化且專業的支援下朝目標進發。

alt not available

屈華民博士表示,以綠色金融課程為例,課程內容包括ESG、影響力投資 (Impact Investment)、可持續發展及綠色項目融資、可持續發展及綠色工具與產品開發等知識。由於香港和世界各地已訂立減低碳排放的目標,預見市場對擁有金融、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相應技術解決方案人才的需求殷切,各課程均能因材施教,更精準培育出相關人才,相信畢業生將可在未來為金融和投資界引入更多ESG策略。

有見於藝術科技逐漸成為全球文化領域的焦點,對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尤其是在新興藝術創作、數碼資產、人機互動、區塊鏈和藝術交易等領域。科大成立香港首個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學部),新學部將推出媲美麻省理工學院著名媒體實驗室等知名學府的研究生課程,將會是香港首個聚焦於人類與機器之間協同創作和創新的課程,致力培育能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活用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等尖端技術的藝術科技人才。

alt not available

從藝術理解人文發展

學部計劃將於2025-26新學年提供四個研究生課程,包括機器創造力、機器輔助藝術實踐、藝術管理、藝術與機器創造力批判性研究。 其中,兩個授課式課程,包括文學碩士 (MA) 和藝術碩士(MFA),旨在擔當藝術創造力與科技創新之間的橋樑,培養下一代成為管理及創意實踐方面的領導人才。而另外兩個研究式課程 ,包括哲學碩士(MPhil)和哲學博士(PhD),將著重於藝術與機器創意領域的進階研究與學術探索。新學部亦會為有意發掘自己創意潛能的本科生提供藝術與機器創意的核心課程,同時亦會為修讀數碼媒體及創意藝術延伸主修(Major +X)的本科生推出更多選修課程,預計於 2025年9月迎接首批學生。

屈華民博士指出,人類需要互相交流,而人是喜歡新鮮的事物,藝術則讓人增加了親和力,通過藝術表達自己,更可以理解整個社會,故此,人對藝術的需求,正處於臨界點。「人有創、表達與交流的需求,科大其中一個使命,是融合技術與人文,藝術本身帶有極強的人文元素,人工智能及科技的進步正在改變全球產業及社會發展,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的成立正是看準這個關鍵的機會。」

至於五個前沿的跨學科課程收生的標準,屈華民博士稱,學生至少在一個領域上有一定的認識基礎,受到訓練,但同時又對另一個領域感到興趣,學生也需有接受新事物的思維,樂意接受挑戰。 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正與十多間全球、國內及本地知名的業界領袖及學術機構探討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包括華為、索尼娛樂、騰訊、美國巴德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央音樂學院、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將集中於課程發展、研究合作,以及為科大學生提供行業經驗。新學部將配合科大2031年策略計劃的重點方向,推動創意及革新,並成為匯聚科技、藝術和人文的開創性跨學科中心。透過與全球各地的合作夥伴展開共同研究,科大目標以先進的創意科技解決方案引領未來世界的發展。

AI力量 無處不在

屈華民教授是跨學科學院的首任院長,同時也是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的講座教授。他於2004年加入科大,並成立了 VisLab,該實驗室已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可視化實驗室之一,去年榮獲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VGTC可視化技術成就獎(IEEE VGTC Visualization Technical Awards)。對於目前香港有不少行業都開始應用AI,他認同AI確實會提高生產力,企業需要著力研究,政府更要投放資源,從各方向培育相關人才,並且提供政策以作支持。

「AI的力量很大,但同時存在著風險,例如是否能受人控制,價值觀是否與人的價值觀看齊,它的透明度如何?都需要留心關注。」在研究項目當中,需要採集各種各樣的數據,然後在數字世界中建造出一個模型,可以做實時的模擬,然後把結果反饋出來。目前香港的天氣愈來愈熱,研究這些極端天氣,當中有不少數據,可透過AI作分析,形成很多可視分析的問題。屈華民教授其中一項研究是聚焦電子教育,讓教育和AI結合,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然而,要讓科研得到效果,最重要還是有足夠的專業人才,這方面有賴各方面的配合,以培育更多相關人才。

alt not available

alt not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