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時事熱話可持續發展
全方位培育創新與實踐兼備人才 科大工學院致力推動科研與產業結合
時事熱話可持續發展
2025.04.08
全方位培育創新與實踐兼備人才 科大工學院致力推動科研與產業結合
alt not available
Loading...

在全球科技創新迅速發展的趨勢下,單靠單一專業技能已難以應對時代變化。科大工學院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多元軟技能,以提升競爭力;同時,透過完善的升學與就業支援,為學生提供多元發展機會,拓展未來選擇。在當今全球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創新能力成為工程學科學生不可或缺的素養。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羅康錦教授認為,學習工程並不僅僅是掌握理論知識或方程式,而是要理解科技如何應用於現實世界,並學會面對和解決落地時可能遇到的挑戰。因此,科大工學院的課程設計不僅關注學術知識的傳授,更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讓他們在創新過程中學習如何將想法變為現實。隨著科技的持續發展,工程領域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將愈來愈高,科大工學院將繼續提升其教育模式,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為社會培養更多具備實踐能力與國際競爭力的工程專才。

科大工學院正透過一系列的科研計劃、創新項目、海外交流與實習機會,致力於培養具備創新能力、實踐經驗與國際視野的工程人才。羅教授提到,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一種思維方式——能夠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並將想法成功落地,這才是真正的創新精神。

為了讓學生在本科階段便能接觸科技研究,科大設立了本科生研究計劃(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UROP),讓學生參與實際科研項目,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與創新意識。「這個計劃的目的並非讓學生幫助教授寫論文,而是讓他們親身體驗科研過程,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羅教授解釋,透過UROP,學生能夠探索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領域,並挑戰自己的極限。例如,某些學生可能原本認為自己無法完成一個完整的技術開發項目,但在教授的指導下,經過半年努力後,他們卻發現自己能夠獨立完成一個創新產品或技術原型,這種突破性的學習體驗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信心與學習動機。

alt not available

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羅康錦教授

從假設到實踐 學生自主創新項目

除了UROP,科大工學院亦設立了本科生主導體驗式學習計畫(Undergraduate Student-initiated Experiential Learning, USEL),這個計劃更進一步讓學生主動提出創新項目,並由工學院提供資源與指導,協助他們將構想變為現實。「USEL的最大特色在於學生自主發起,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意思維,也讓他們體驗如何將一個技術概念轉化為實際應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面對許多現實層面的挑戰,例如技術可行性、資源限制、市場需求等,而工學院則會提供專業指導與技術支援,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使項目最終能夠成功落地。」

此外,USEL計劃強調團隊合作,學生需要與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合作,共同解決問題。這不僅增強了他們的協作能力,也讓他們在未來進入職場時,能夠更容易適應跨領域合作的工作模式。

除了在校內培養創新能力,科大工學院同樣重視學生的國際視野,因此積極推動海外交流與實習計劃。在疫情前,工學院的學生海外交流比例高達40%,但疫情過後,由於學生對旅行與適應異地生活的擔憂,這一比例下降至20%。目前學院正努力鼓勵學生重拾交流學習的信心,希望將這一比例重新提升至40%。「海外交流的價值不僅在於學習外國的課程,更重要是讓學生體驗不同的文化與學習環境,鍛煉獨立生活與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許多學生會擔心在海外的住宿、生活成本、課堂學分轉換等問題,但正是這些挑戰,才讓他們有機會成長,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alt not available

培養全面發展的工程人才

科大工學院亦要求學生在學習期間至少完成一次行業實習,讓他們有機會在實際工作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部分學系的實習參與率甚至高達100%,整體工學院的實習參與率則達80%至90%。透過這些實習機會,學生能夠提前了解業界需求,並在畢業前累積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升就業競爭力。

羅教授進一步指出,擁有海外交流經驗的學生往往更受企業青睞,因為這代表著他們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與國際視野。企業希望聘請的是能夠靈活應對挑戰、願意接受新事物的人才,而海外交流正是一個能夠培養這些特質的過程。因此,科大鼓勵學生不要因為擔心適應問題而放棄交流機會,不論是前往歐美或是亞洲其他國家,都能讓他們獲得寶貴的學習與成長經驗。

事實上,海外交流並非單純的「遊學」,而是一次全面的學習體驗,學生不僅要適應新的學術環境,還要處理各種生活上的挑戰,例如住宿安排、語言溝通、文化適應等。這些經驗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獨立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未來的職業發展亦具有重要價值。

alt not available

深化通識教育與跨學科

在現今科技與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跨學科教育已成為大學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向。科大工學院早在多年前便開始推動跨學科學習,希望透過不同學科的融合,讓學生具備更全面的知識結構與創新思維。其中,雙學位課程(Double Degree)允許學生在多花一年的時間內,獲取兩個學位,例如工程與商業的結合,或工程與數學的整合。這樣的安排讓學生擁有更廣泛的專業知識,也提升了他們在不同領域的競爭力。

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人工智能的崛起,科大工學院將進一步發展出延伸主修人工智能(Extended Major in AI),讓所有學生都能夠修讀AI相關的內容。羅教授相信,人工智能已成為當代工程技術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讓學生具備AI知識,將有助於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更靈活地應用技術,提升競爭力。而由理學院、工學院及商學院合辦的創業副修課程(Minor Program in Entrepreneurship),希望讓學生理解創業的過程、商業模式的建立,以及如何將技術轉化為市場可行的產品或服務。這樣的課程設計,也讓工學院的學生能夠更早接觸企業運作,為未來可能的創業之路鋪墊基礎。

除了專業課程,科大亦十分重視學生的跨學科視野。因此,早在十年前,科大便推出了通識課程(Common Core),要求學生修讀至少30個學分的非工程相關課程,例如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甚至藝術與哲學等。這些課程讓工學院的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術的同時,也能夠培養更廣闊的視野與批判性思維。「這樣的課程設計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科技與社會的關係,並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例如,一位工程師在設計人工智能系統時,若能理解社會倫理與法律框架,便能夠更好地應對技術應用中的道德與法律挑戰。這些跨學科的知識,對於未來工程師的發展而言,將是一種無形的競爭優勢。」

alt not available

廣州校園呈現全新跨學科模式

隨著跨學科教育的發展,港科大(廣州)更進一步顛覆了傳統的學科劃分模式。與香港校園仍然維持傳統的學院劃分不同,港科大(廣州)完全沒有工學院、商學院等傳統學院的概念,而是將學科重新整合成「系統」導向的學習模式。「在港科大(廣州),學生不會單獨修讀土木工程或電機工程,往往一個學科,已包含了數個內容,例如「智能交通系統」課程,涵蓋了電機工程、AI技術、土木工程等多種學科內容,是交通、人工智慧和資料科學的融合學科。這樣的模式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在跨學科環境中學習,並且直接應對實際的社會與技術問題,而非僅僅在傳統學科框架內學習單一領域的知識。

這種模式,不僅顯示了跨學科教育的可行性,也為未來的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羅教授指出,儘管在香港的環境下,完全實行這種模式可能較為困難,但科大仍然會逐步將港科大(廣州)的成功經驗引入香港,例如加強不同學系之間的合作,讓學生在本科階段便能夠接觸到更多跨學科的研究與應用機會。「跨學科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擴闊學生的視野,不再局限於單一專業領域。現代社會的問題往往是多面向的,例如智慧城市的發展需要結合工程技術、數據科學、社會政策與商業模式等多種知識。因此,未來的工程師若能夠掌握跨學科的思維模式,將能夠更有效地應對這些複雜的挑戰。」

alt not available

與業界合作推動科研落地

至於近年科大工學院收生情況,錄取人數與學生質素均持續上升。羅教授認為,這與香港社會對創新科技的關注增加,以及政府對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除了收生表現理想,科大工學院亦積極與業界建立夥伴關係,以推動科研的實際應用。近年來政府的大型研究資助項目,如「產學研1+計劃(RAISe+)」,要求業界提供一定比例的資金支持,這種做法不僅確保研究的市場價值,亦促進學界與企業的深度合作。羅教授強調,企業的參與不僅僅是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真實的應用場景與數據。以港鐵為例,過去二十年,大學研究團隊難以獲取港鐵的運營數據,導致許多交通研究難以落地。然而,當科大與港鐵建立了夥伴關係後,港鐵開始提供八達通交易數據、列車運行數據等,這讓研究團隊能夠更深入地分析交通模式,並開發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這種合作模式帶來了許多突破性的成果。例如,科大與港鐵合作開發的智能鐵路管理系統,成功優化了事故應對流程,提升了緊急情況下的乘客疏散效率。這項技術更在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ICT Award)中獲得多個獎項,甚至在日內瓦的國際發明展上獲得國際認可。這些成就不僅彰顯了科研的實際價值,也讓學生能夠參與具有影響力的研究項目,提升未來就業競爭力。

推動智慧城市 需要社會共識

科大工學院近年來積極參與智慧城市的發展,致力將創新科技應用於提升城市管理與市民生活質素。羅教授是智慧交通系統、智慧城市和可持續發展的傑出學者,他為香港研發了首個基於代理的動態交通模型,該模型已被業界採納及應用於網絡服務規劃;他就設置交通燈號迴旋處的研究也獲業界採納推行,智慧城市的推動涉及多個層面,並非單靠政府即可完成。他提到,智慧城市的推動涉及多個層面,並非單靠政府即可完成。然而,智慧城市的成功不僅僅依賴技術創新,還需要三大要素的配合,包括創新想法、數據支持與資金投入,若沒有能夠真正改善市民生活的應用案例,單靠政策推動難以令智慧城市取得實質進展。企業需要看到商機,市民亦要有實際需求,才能令智慧城市的發展變得可行。

在智慧城市發展的實踐層面,科大工學院亦參與了多個具體項目,其中觀塘區的智慧交通管理計劃便是一個例子,該計劃最初於開源道試行,利用智能監測技術來優化交通管理。「過往在繁忙時段,警方需派遣50名人手進行交通管理,而透過引入科技後,人手需求大幅減少至6人,提升了交通流通效能,也減少了對執法人員的依賴,達致「三贏」局面,減少人力投入、交通更暢順、市民亦受惠於更便利的出行環境。這種模式可應用於其他領域,例如智慧泊車、智慧環保監測等範疇,進一步提升城市的運作效率。

在香港智慧城市的發展進程中,科大工學院無疑擔當著重要角色,除了在技術研發方面領先,更積極推動科技應用的落地,使其能真正融入市民生活,提升城市效率。羅教授透露,智慧城市的發展需要科技與應用場景的接軌,而這往往透過政府部門與企業的合作來實現。因此,科大工學院致力於提供一個試驗平台,讓創新科技有機會在現實環境中測試與應用,並藉此促進公私營機構的合作,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

為了進一步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科大提出了「極智慧城市中心」(GREAT Smart City)概念,並從五個核心方向出發,分別是G(Green)綠色環保,推動可持續發展,減少城市對環境的影響,如智慧能源管理、減碳技術等。R(Resilient)韌性抗災,提升城市應對極端天氣或突發事件的能力,例如利用數據分析來預測災害風險。E(Empowering)強化協作,透過數字平台促進政府部門與私營機構的互動與合作,提高行政效率。A(Adaptable)靈活適應,確保城市能夠快速適應新科技的發展,例如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T(Transformative)城市革新,利用創新科技改造城市基建與管理模式,提升市民生活質素。這五個方向涵蓋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範疇,並且每個方向都會有具體的應用案例,與不同的政府部門及企業合作,探索最佳的落地方案。

除了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科大亦將自身校園作為智慧技術的實驗場,透過 「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Sustainable Smart Campus, SSC) 計劃,讓新科技在校園內先行試驗,再逐步擴展至更大的社會層面。「該計劃已推行接近六年,並成功落地超過四十多個項目,涵蓋環保科技、智能管理、數據分析等領域。科大每年會開放平台,讓教授、學生及畢業生提交創新提案,並提供資金支持,使其能夠在校園內試行。這不僅讓創新科技有機會獲得實踐,也讓企業與政府部門能夠看到其實際應用價值,進而促成更廣泛的合作與推動。」

這一模式的成功關鍵,在於建立長期合作關係。透過多年來與校園管理部門(Campus Management Office, CM)及資訊科技支援中心(ITSC)等單位的合作,雙方已建立了互信與默契,使新技術能夠更順利地落地應用。這種模式亦可延伸至智慧城市的發展,透過建立政府、企業與學術界的夥伴關係,促進科技的實際應用。

羅教授坦言,並非所有技術都能順利落地,除了技術可行性,市民的接受程度亦是關鍵因素。例如,科大曾在圖書館試行AI人臉識別門禁系統,理論上可提升便利性,讓師生無需使用學生證即可通行。然而,由於涉及私隱問題,最終該技術未能全面推行,仍然維持傳統的門禁卡系統。這個案例顯示,即使技術先進、成本可控,若市民對其接受度不高,仍可能無法實踐。

羅教授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不僅是技術創新,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識與支持。因此,在推動智慧城市時,除了考慮技術的可行性,還需關注市民的需求與接受程度,確保新技術能夠真正為社會帶來價值,而非單純追求科技創新。香港若要進一步發展智慧城市,必須加強政府、企業與學術界的合作,確保新技術能夠真正解決社會問題,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透過這種協作模式,香港有望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成為全球智慧城市的典範。私隱問題亦非智慧城市發展的最大阻礙,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市民接受並信任新技術。香港的智慧城市發展需要在技術創新與社會接受度之間取得平衡,確保科技應用既能提升城市效率,又能尊重市民的私隱與權益。「智慧城市的發展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政府、企業和學術界需要不斷試驗、調整,並與市民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信任。當市民真正看到科技帶來的便利與價值時,他們自然會更願意接受新技術,從而推動智慧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推動低空經濟落地

科大工學院亦積極參低空經濟的發展,科大在無人機技術方面已擁有豐富的研究基礎,此外,科大亦設有機器人研究所(Robotics Institute),專門研究無人機的導航、自動避障、穩定控制等技術。這些技術對於低空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無人機的安全性、穩定性以及航道管理,都是未來行業發展的關鍵挑戰。

與其他城市相比,香港的高樓密度極高,羅教授認為反而是一個優勢。「傳統的無人機物流需要在地面進行貨物交接,這涉及許多安全與交通管理問題。然而,在香港,高樓大廈的天台可以作為無人機的起降平台,貨物可以透過建築內部的升降機直接送達目的地,這樣的設計能夠大幅減少地面交通的影響。同時,這也為未來的城市規劃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在新建大樓時預留無人機停機坪,以便更有效地整合低空經濟與城市基建。」

此外,低空經濟的應用範疇不僅限於物流,更可以擴展至緊急救援、基礎設施監測、環保監控等領域。例如已與消防處合作,研究如何使用無人機進行高樓火災的快速偵測與救援指引;與中電合作,利用無人機巡檢高壓電纜,取代傳統的直升機巡檢方式,從而降低成本並提升安全性。

匯聚全球頂尖學者

隨著全球科技發展的加速,未來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隨著全球政治環境的變化,許多來自美國與歐洲的頂尖科研人才開始尋找新的發展基地,香港因其開放的學術環境與歐美制度相容,成為這些學者的理想落腳點。科大工學院在這波國際人才流動中迅速行動,過去數年已經成功招聘70位新教授,擴展了學院規模近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工學院的研究經費持續攀升,過去三年的研究資助總額超過一億元,並且每年穩定獲得約三億元的研究資助,這是工學院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這些資金主要來自政府與企業合作,包括創新科技基金(STG)、InnoHK計劃,以及與國內外企業的聯合研究項目。其中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合作項目便是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八號),科大團隊正參與開發該計劃中的機械人技術,這項合作已經獲得三億元資助,並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研發。這類高水平的國際合作,顯示出科大在全球科研領域的競爭優勢。

除此之外,科大亦積極拓展與港鐵、運輸署、警察等政府機構的合作。例如與港鐵的合作,成功解決了鐵路事故應變問題,並獲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ICT Award)及日內瓦國際發明獎的多項大獎。這些合作不僅提升了香港的基礎設施運營效率,也讓工學院的研究更貼近社會需求。隨著科大計劃成立醫學院,工學院亦積極準備相關的技術與研究支援。羅教授透露,工學院內已有45名教授正在進行與醫學相關的研究,例如通過AI分析醫學影像;開發非侵入式監測技術;研究能夠促進傷口癒合的特殊材料;成功研發出一款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械人,體積較現有同類型機械人小60%,集拍攝及精準導航能力,可協助醫療人員在人體內取樣、傳送藥物及進行激光熱療手術。 羅教授強調,香港絕對可擔任科技「超級聯絡人」的角色,為了進一步強化這一角色,科大工學院將於9月推出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 in Technology,計劃招收全球頂級的科技與商業領袖,這將是一個針對高層管理者的專業課程,將科技創新與企業發展結合,培養新一代的科技領袖。

攝影:張展銳

alt not available

更正啟示:資本雜誌455期《大學之道》被訪者名稱應為羅康錦教授,特此通知。

alt not available